近日读《牛津通识教育:佛学》收获颇丰,于今日整理成文,与简友们共享。
如标题所言,今天这篇文章是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佛陀讲法的主要思路。这里的佛陀,指的是历史上的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介绍的也只是佛学思想,而不是宗教信仰。
历史中的佛陀极为擅长讲法布道,面对婆罗门,他会拿贵族礼仪举例子。面对普通百姓,他便拿日常生活的事物为例子。记载他言论的书籍被称为佛经,传到今天已经是极为浩瀚的文化宝库了。
然而,尽管佛陀宣讲无数,其思想却极为系统,有规律可寻。亿万经文,归根结底绕不开四个部分:四圣谛。
所谓“四圣谛”,即(一)一切皆苦;(二)苦起因于欲望;(三)一切苦皆可得到解脱;(四)存在着一条解脱苦难的途径。
这逻辑很顺畅,我们可以将佛陀比作一位医生,有药方来诊治人生之苦病。首先他会判断病名,次则解释病因,然后断言此疾可治,最后着手进行治疗。
先来说说第一谛:苦谛。
佛陀对人世间的根本判断是一切皆苦。这苦包括了生理、情感和精神心灵层面的一切苦难,许多接触过佛教的人都认为对人生境况的这种判断相当悲观。
佛陀对此回答道,其教义既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实事求是,只不过是以客观态度反映事实。如果这种反映看上去显得比较悲观,也只是因为人们惯于粉饰,不敢正视不愉快的事实真相。
无疑这就是把握佛陀苦谛之说何以如此困难的原因。
这就好像是要人承认某些不愿承认之事,比如自己身罹恶疾,但必须先确诊病况,否则难有机会得到疗救。
再来看第二谛:集谛。
既然知道了人生即苦,却要问苦从何来了。“集谛”给出了答案:苦来自欲求。而欲求,导致轮回。欲求是对生命的沉溺以及由此带来的愉快体验。
如果人生像一部汽车,则欲求就如同燃料一样可以驱使汽车向前。尽管轮回转生通常被认为发生在此生与彼生之间,但其实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据说每个人都在经历分分秒秒的再生,随着人生在渴求愉悦体验的推动下不断互相作用和变化。从此生到彼生的延续,几乎就是欲求累积能量的结果。
而引起无尽欲求的无外乎三种:贪、嗔、痴。故而,佛陀称其为:三毒。
既然欲求只能引起欲求,轮回之轮也就转了又转,众生一次次轮回转生,永远在苦海沉沦。
但是,不必害怕,佛陀拍着胸脯告诉你,这病有得治!
于是,有了第三谛:灭谛。
“灭谛”所要灭掉的,正是苦难。一切皆苦,然而一切苦难皆可得解脱!佛陀将这种解脱称之为:涅槃。
所谓涅槃有两种形式:其一生时,其次死后。佛陀三十五岁那年坐在菩提树下获得“此生涅槃”。到八十岁时,他最终往生“无住涅槃”,不必再度堕入轮回了。
“涅槃”字义“寂灭”或者“熄灭”,犹如烛火熄灭。事实上熄灭的是导致轮回转生的三股邪火:贪、嗔、痴。
能够“拔除三毒”者,他们表现出的特征是平和与深刻的精神上的欢愉、慈悲的心态,以及精细入微的觉醒。一切消极的精神状态和情感如疑虑、担忧、焦灼、恐惧等等,都会从得到启明的心灵中消失。
许多宗教圣人都显示出具有数种甚至所有这样的品质,凡人或多或少亦可具有,尽管其发展未臻尽善。得道之人如佛陀或阿罗汉等则完全具备这些品质,因而称之为功德圆满。
既然“涅槃”可以从苦海中超脱出来,我们又该如何做到呢?
第四谛:道谛,讲得就是通往涅槃道路的方法论。
佛陀给出的方法名为“八正道”。“正道”者,不偏不倚也。既不自我放纵,也不自虐苦修。故而,又被称之为“中道”。
中道可细分为八个方面: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看着不少,但其内容可归于三门学问:戒、慧、定。
“戒”是达到道德之善。“慧”是发展智慧之善。“定”是对戒、慧二者的修持。修善功,得善果,如此而已。
所谓正见就是接受佛教教义,然后还要加以体验证悟。
所谓正思就是对佛经要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
因此,正见、正思是“慧”的部分。
正语是说要讲述真理,说话时要慎言敏语。
正业指的是要戒除不正确的行为,诸如杀戮、盗窃,或者为了感官愉悦而行为失当。
正命指不从事有害于他人的职业。
因此,正语、正业、正命是“戒”的要求。
正勤指获得对自己思维过程的控制,培养出积极的心态。
正念指不断培养对佛陀教诫的领悟。
正定就是通过种种修习技巧,专注一境,发展深层的内心平静,从而达到人格的完整。
因此,正勤、正念、正定是“定”的内容。
由此我们也能看出来,所谓八正道的修习其实是一种模仿的过程:以八正道揭示出佛陀如何生活,然后通过模仿佛陀的生活方式,逐渐修练成佛。
因此八正道是自我转变的途径:
通过智慧、情感以及道德上的塑造,凡人皆可由一个自私而鼠目寸光的个体,向完善圆满的方向发展。通过对知识之善(慧)与道德之善(戒)的追求,以及对愚昧和自私欲求的戒除,苦谛的原因得以弃绝,涅槃终可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