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孤独

Photo by @格林威治的夏天 2018.8

前天晚上,和出差的同事聊天,说到了对孤独的看法,都赞同一点:人终究是孤独的。
我对孤独有一定认识并且开始思考起于2014年左右,那时读了那本经典的作品《百年孤独》。虽然小说比较晦涩难懂,人名记起来都非常费劲,但还是硬着头皮读完了。到后来越读越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并被其吸引。那种吸引不是一般小说靠故事情节,而是小说所营造出的那种独特的气场、氛围和情绪,深深的淹没你,同时唤醒从小对于孤独的感受,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人生来孤独,也终将走向孤独。

这种对于孤独的认识,会反向对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就像为你的人生期许设了一条底线,一条很低的底线,让你看穿这霓虹闪烁,绚烂夺目背后的一切。这条底线就是那种所有人终究都会走到的那一步,都无法摆脱的永恒的孤独。这也许就是马东所说的:人生的底色是悲凉。
而今天,幸运的是,有关孤独,今天听到了新的解读。
每天听喜马拉雅APP上的《喜马讲书》栏目,会解读很多经典的书籍。今天解读的是《白鹿原》,着实让我很惊喜:
一来,一般的解读书籍的栏目,都会解读一些畅销的,管理或者商业类书籍,说不好听的都是一些非常功利性的书籍,这类书籍受众比较广,说起来也好讲,比较讨巧。而《白鹿原》这部史诗级别的巨著,想看懂都得好几遍,时间跨度之长,底蕴之深,立意之高,非一般小说所能及,因此很少有一般的节目会去解读这样的书,非常难得;
二来,《白鹿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我的书架上放着这本小说的不同版本。此外,北京人艺和陕西人艺的话剧版,电影版,电视剧版我都看过。可以说是这篇小说让我对文学有了初步的认识,读完之后的醍醐灌顶,又让我对这片土地,那片土地上的人,以及人应该怎么活有了很多新的思考。对于如此喜欢的作品,我也很好奇别人会怎么解读。
听完之后果然没有失望,其中有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解读者说《白鹿原》里也讲到了孤独,以这个角度来说,相比那本《百年孤独》,这本《白鹿原》其实也可以叫作《五十年孤独》——因为它是以清末一直到解放战争那五十多年为时代背景的,他认为小说有三种孤独:

一、不为世俗所容的孤独
二、被历史洪流所迫的孤独
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独

这三种孤独贯穿了作品的整个过程,每一种都有代表性的人物。不为世俗所容的孤独,主要说的是田小娥;被历史洪流所迫的孤独,主要说的是白灵,兆鹏和兆海的经历;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则指的是朱先生。
如果按这样的观点来讲,那么我们对于孤独的定义应该放的更宽一点,孤独代表一种不同,代表一种高处不胜寒,代表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代表一种理想与信念的代价。说到这里,我似乎对有句话更明白了些——孤独是一种权利。

你可能感兴趣的:(聊聊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