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阳货第十七》02:改变人生的神秘力量

《论语·阳货第十七》02:改变人生的神秘力量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先生说: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惯而拉开差别。

大道至简,真正精妙玄微的道,常常就隐没在黄口小儿都能脱口而出的普通言语中。后来,中国人最重要的蒙学读物《三字经》中讲“性相近,习相远”,就出自孔子这一基本判断。

子贡当年讲:“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意思是说,孔子虽然强调“述而不作”,但他的文章还是有机会领略的,至于“性与天道”这个主题,没人能够真正有机会领略与品咂。也就是说,领略夫子的文章已属难得,领略和感受夫子对“性与天道”的认识,是不大可能的。

纵观整部《论语》,这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也是孔子唯一谈到“性”的问题。孔子言性,很可能与天道是一体的。也就是说,孔子讲的“性”就是“性与天道”的关系。

夫子谈论“性与天道”这个话题不可得而闻,倒是远在西方,有位也挺伟大的思想家培根在自己的《习惯论》中,大胆地讲出了“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培根所讲的命运与孔子所讲的天道不能完全等同,他所讲的“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中的“习惯”,也不完全等同于孔子所讲的“习相远”的“习”。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同时间、不同空间里,在两位不同的思想家口中诞生的两句话,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两者之间,有着若隐若现的关联与共通。

培根的话,似乎更为明白浅显地阐明了“习惯”对于人命运的间接影响,而这种间接影响的来源恰是人的“思想”。

孔子的避讳谈“性与天道”,恰恰表明,在老人家心中,更希望人勉力向学,通过“习”去彰显天性,顺应天道。老人家不言“性与天道”,恰恰是在讲在这个方面,每个人都是大体相同、相近的。只是因为勉力向学的程度不同,精进与修习的不同,才渐渐拉开了差距。

换句话讲,正是认识到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习”而不是“性”,老人家才终其一生讲“为学”——习,而罕言“性与天道”。

关于“习”,孔子有过许多相关的论述:

一、实践论

老人家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经常拿学到东西去实践、印证,恰如种瓜而得瓜,种豆而得豆,这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

没有实践,学便没有结果,也无法形成持续学下去的动力。

二、学而为人

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受孔子影响,认定了学就是学而为人。习就是在学而为人中体悟、浸淫。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阳货第十七》02:改变人生的神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