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路人,你到斯巴…》

1972年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过路人,你到斯巴》是“废墟文学”的名篇,它写了一个尚未成年的中学生无知也无谓地成为战争牺牲品的故事。在这个短篇里,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以及战争的残酷,而是通过主人公内心的独白,细腻地刻画了一个“炮灰”的意识活动。作品通过他的遭遇,从一个侧面对法西斯的罪行作了控诉,同时对战争的根源亦有所揭露,含义深刻。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海因里希.伯尔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拓展了自己的视野,更为广阔深人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主要描写“小人物”在战后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悲惨生活,表现他们的苦闷和彷徨,抨击社会上的种种不公正现象,批判复辟军国主义的思潮。

《过路人,你到斯巴…》中的题目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为什么我最后说了牛奶。

斯巴达300勇士的故事想必没几个人不知道吧,斯巴达勇士除两人外全部战死,为纪念牺牲者,勇士们坚守的地方竖起一座纪念碑,上书:“过路人,你到斯巴达告诉人们,我们忠实地履行了信条,躺在这儿的坟墓里。”小说标题即缘于此。当然,这个短篇小说是著名的反战小说,是对残酷战争的深刻思考,小说中写到“我”回到了本多夫,本多夫是德国的一个地名,说明此时已接近二战尾声,盟军以及苏联已反攻柏林,正是这种情况下,三个月前还是一名中学生的“我”才会被迫入伍,随着“我”的视线,可以看出这所原来用来读书的学校四周已涂上厚重的纳粹宣传,而且三个月前,“我们”已需要在在黑板上写那段著名的斯巴达勇士铭文,但可笑的是,斯巴达勇士们的死是为捍卫国家,而“我们”这群发起战争侵占别国首先施暴的人,却转换为要用这段铭文来鼓舞士气“保卫我们的国家”,所以这是一个讽刺。至于牛奶,文中写道:“三个月前我还坐在这里,画花瓶,写美术字;休息时候拿着我的奶油果酱面包下楼……到门房毕格勒尔那儿去,在他那间昏暗的小屋里喝杯牛奶”,到最后写着,“他紧紧地按住我的肩膀,我嗅到他那身油腻制服的肮脏而又发霉的气味,看到他那疲倦而又悲哀的面孔,终于我认出了他:这是毕格勒尔。”所以我轻声地说:牛奶……这大概是对我原本应该有的学生生活的怀念,也是对改变我的生活的战争的痛恨。

你可能感兴趣的:(《过路人,你到斯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