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努力渐悟VS一飞冲天天才顿悟



 努力拓展舒适区,而不是冒进跨出舒适区。量变堆积引发质变,而质变无法直接引发下一个质变。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只能是阶梯式努力渐悟,而不是冰火两重天的冒进顿悟。




长久以来,每天下班长跑1小时(大概不到1万米)已经成了习惯。从上周六开始尝试拓展“跑步舒适区”,挑战一口气跑步一个半小时。


昨天晚上下班照例来到体育场,当我气喘吁吁试图跨过1小时长跑的“舒适区”时,感觉身体不由自主地紧绷,心里也有点发虚,好像觉得这样不停跑下去身体会猛地垮掉或晕倒,就像要跌落悬崖一样让人惶恐不安。


我一边脚步不停地跑下去,一边仔细觉察“跨出1小时长跑舒适区”所带来的身体不适与内心不安。我仿佛忘了一年前自己刚开始练长跑时,也是从每次先跑十分钟开始一点点拓展舒适区,最终才能一口气轻松跑完1小时的。


著名纪录片《徒手攀岩》的那位男主角大神,不借助任何工具、花费数小时徒手成功攀爬一座几乎笔直陡峭的山峰。他曾经说过,人不是要勇敢跨出舒适区(对于徒手攀岩这项极限运动来说,过度冒险往往意味着受伤乃至死亡),而是要不断尝试努力拓展舒适区,循序渐渐积累,才可能取得成功。运动如是,生活工作也是一样的道理。


“舒适区”这个名词给人感觉仿佛待在里面会很舒服很放松很幸福一样,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刚开始待在舒适区确实可能让人感觉很安全很舒心,但长年累月待在舒适区,只能让人深感禁锢束缚、压抑绝望。人的天性既渴望舒适区带来的安全稳定保障,同时又渴望不断拓展、突破舒适区从而取得成长进步、发展进化;而过度沉迷于原有一成不变的舒适区,恰恰违背了人的这种天性。所以我觉得舒适区更应该叫“束缚区”才比较合适。


比如多年来我有着强迫完美主义的轻度心理障碍,在平时生活中摸个门把手、电灯开关啥的,都焦虑得不行,想要立刻洗手以便洗掉手上的细菌脏污。一直以来我不停迁就这种心理障碍,活在自我心理防御的舒适区里,畏畏缩缩、怕这怕那、生活圈子小得可怜。我特别渴望像正常人一样自然而然、自由放松地去生活、去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不再害怕或纠结于自己想象中的那些细菌脏污啥的。


以前我曾无数次下狠心,要求自己从此以后接触东西不洗手,但每次坚持最多一周就懈怠了、放弃了。直到我意识到这种自我高要求本身就是一种强迫完美主义的思维陷阱(渴望一次冒进跨出舒适区)。于是以后我不再过度逼迫自己,摸了办公室门把手可以不洗手,但摸了公共厕所的门把手则要洗手,慢慢的循序渐进拓展“自我心理舒适区”,如此一来就能获得踏踏实实、点滴积累的心理成长与进步。


美国传奇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经成功治疗过一位恐惧症患者。那位患者觉得外界有人企图谋害他,于是他不停试图用封条把门窗封起来。埃里克森见状,也和患者一起动手,帮助他把窗户封得更严实;同时他提议患者把客厅的地板缝隙也封起来,以防止坏人从地板下面入侵,患者当然非常高兴有人能如此感同身受地理解支持自己。但他没想到把整间大屋子封起来之后,他也就在无形中拓展了自己的舒适区,自己就可以在客厅自由安心活动,而不用一直蜗居在狭小卧室了……


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是身心健康的正常人、没有所谓的心理疾病与精神痛楚,但这个心理治疗的真实故事亦能深刻地启发我们——我们大多数人对于安全感的需求,本质上就像上文中那位恐惧症患者一样,是深入骨髓、是源于本能基因的,只是有着个体程度差异而已。我们从出生那一刻始,大脑雷达就会24小时开启,不停扫描周围环境中可能会威胁到我们生存安全的危险物质、生物、境况等。我们的大脑就是“身体部队”的最高总司令,它的核心目的就是保障个体生存及基因繁衍的成功概率最大化,其他一切比如高兴开心、娱乐放松、自由独立、功名利禄之类只能算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


于是基于人类大脑对于安全感的极端偏好,我们每个人在自我生活工作中都会不停无意识地陷入“舒适区陷阱”,换句话说就是过度追求所谓的安稳万全、一成不变的生活保障。尽管这种生活可能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很大束缚禁锢,无法发挥我们的天赋、无法实现我们的梦想与使命,但这种生活到目前为止则是我们能够找到和维持的最有安全保障的生活啊。别忘了,大脑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我们活得是否安全,我们的基因是否能够得到最大化的保障及繁衍;其他所谓梦想使命、自由独立之类的东西,它一概无所谓。


众所周知,我们人生最最重头戏、最最令人倍感压力但又不可或缺的就是工作。尽管很多人根本就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但为了生活保障、为了尽可能维持自己衣食无忧、养家糊口的安全感,也不得不日复一日干着一份不咸不淡、甚至自己一点都不喜欢的工作。


很多人为啥宁可每天无聊懈怠、甚至痛苦焦虑地干着自己不喜欢、不认同的工作,却无论如何不敢鼓起勇气辞职,去开创丰富多彩的新生活呢?其根本原因就是目前手头这份工作再有千般不好、万般不是,但是它给了我们最最根本的安全稳定保障啊,它毫无疑问就是我们的舒适区(束缚区)。


除非突遭变故,比如被迫辞职、下岗之类,只要工作能维持下去,可能很多人一辈子是不敢踏出舒适区之外,去积极主动寻求或开创崭新生活的。因为一旦踏出舒适区,失去了稳定工作保障,那么大脑警报就会立刻拉响,你就会感受到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焦虑、朝不保夕焦虑、缺乏安全感焦虑等等,这些心理重负一般人都承受不起。


记得十多年前凭借一时血气之勇,我也曾一口气裸辞,辞职一时爽、辞职之后要人命。彼时虽然还不至于没钱吃饭,但那种辞职后缺乏稳定工作保障引起的内心空虚焦灼、无着无落的感觉确实是挺折磨人的。目前我手头干的这份工作,虽然仍然谈不上有多么喜欢,但我肯定不会再贸然辞职了。


而如果你真的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又没有勇气果断辞职去开创新生活,我的建议是,可以一方面每天高效干好必须要干的工作,另一方面在空余时间、业余时间多多干一些你自己想干、觉得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这样一来就可以循序渐渐拓展自我舒适区(束缚区),也许长期坚持努力积累下去,你的人生就会发生深刻积极变化也未可知。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在体制监狱几乎待了一辈子的老布,每天过着高度模式化的简单安稳生活,但某一天却突然被假释出狱。面对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自由生活,他却非常不习惯,他感觉自己落伍了,跟不上监狱外的生活节奏,每天活得非常惶恐不安,最终他选择在自己小公寓上吊自杀。


而安迪也在体制监狱待了很多年。在监狱服刑期间,他就一步步尝试拓展自己的舒适区(束缚区),通过努力获得办图书馆、给狱友授课培训的机会及权利等,他一直在不断体验到突破舒适区(束缚区)带来的微小自由美味,以及为自由独立人生而冒险的焦虑不安滋味;直到长年累月积累下来,他挖通了地道逃出生天,终获自由独立人生。我想,如果安迪也像老布一样,在监狱中日复一日“享受”一成不变的安稳束缚日子,直到多年后忽然被假释出狱,等待他的,可能也是像老布一样非常不习惯、不适应、甚至极度惶恐不安、不知所措的焦虑绝望吧。


说了这么多,总之一句话,不管当前你自己多么沉溺于自我生活工作的舒适区(束缚区),最好努力增加自我觉察程度,一方面享受当下生活工作带来的稳定感、安全保障感的同时,另一方面一定要尽早清醒洞察到自我生活工作对自己人生的束缚和桎梏;并带着这种清醒觉知与客观洞察,一步步努力拓展自我生活工作的舒适区(束缚区),不冒进、不骛远、当然更不懈怠、不放弃(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十几年坚持挖地道逃生一样)。


通过每天一点一滴拓展当下自我人生舒适区(而不是妄图一步冒进跨出舒适区、开创新生活),长年累月坚持积累下去,也许总有一天,量变堆积会引起梦寐以求的质变——你也会像《肖申克的救赎》那部电影隐喻的那样,创造出崭新自由的新生活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阶梯式努力渐悟VS一飞冲天天才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