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0

地二、隨尋思行

【若復於彼思量推察:爾時名為隨尋思行毘缽舍那。】

  若是這位修行人,他在等引地裡面,這個色界的禪裡面。「復於彼」:「復於彼」所緣境「思量」觀察,那就是超過了聞所成慧,進步到思所成慧,到這個境界,所以叫「思量觀察」。「爾時名為隨尋思行毘缽舍那」:這個時候這個人就是他不完全依據文句的,他不完全是依照文句裡面的義去為人講解它,不是!他能超越這段的文句,他都會另外說出一句話來;但是又不違背,與佛的這個法門的要義他不違背,但是會說出另一句話來。這就是智慧增長了,就是這樣子。是能善意趣了!對於這個文句,他讀《金剛經》這一段文,他就知道這段文是什麼意思;下一段文是什麼意思,一段一段的文的義趣能夠連結起來。

  所以從這裡看出來,這個教下、宗下。宗,就是禪宗。這個教下的人,譬如像這個天台智者大師,這《法華經》他會分科,這是很不簡單!我們拿人的現成的本子,照樣這樣學習好像不感覺什麼!但是你自己分分科試看看,不用找參考書,你把它分科分看看,不容易!這個《法華經》只有這個天親菩薩有《法華論》,他很簡略,但是也說一些境界,那有不可思議的見地!很簡單的,他沒有詳細分科啊,但是我們中國的這些大德能把〈敘品〉、〈方便品〉能分科!這件事就看出來,禪宗的大德不可以比的!你說禪宗大師說法的時候是驚天動地,這一句法語說出來就放大光明,這是令你感動,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但是教下大德超過這種境界!這不簡單!

  所以我們對於禪宗大德,的確是生歡喜心,我看禪師的語錄,哎呀!這禪師是不得了!但是回頭想起來,但是若不讀這些,這些話是《解深密經》上的。前面這幾句話「依止於文,但如其說,未善意趣」,這是《解深密經》上的話,《解深密經》說的三慧都說出來。你從這些聞、思、修慧的相貌上來看,教下大德不可思議!

  這個賢首國師有《華嚴經探玄記》,是舊譯的六十卷《華嚴經》,他能分科、判教,解釋這《華嚴經》;等到了八十卷的《華嚴經》翻譯出來以後,就是清涼國師解釋這八十卷的《華嚴經》,也是分科、判教。那麼清涼國師說出一句話來:「草創者難,因修者易」,這是讚嘆賢首國師!沒有參考書,沒有足夠參考書,你也是分出科來作判教,其實很不簡單!我現在解釋八十卷的華嚴,我參考六十卷的華嚴,這個不難了。當然清涼國師是有點客氣,但是也是大智慧境界! 所以我們應該對禪師生恭敬心,對教下大德更恭敬!那可見更不簡單!我們不要說,我看那教下大德一天就是為人講經說法、分科、判教,這有什麼了不起!他也沒有坐破十八個蒲團!但是你事實上你來對比一下,那是更高的境界,不可以輕視!不可以說他只是嘴巴皮,他只是會寫文章,不可以這麼講。這件事不簡單!這是說這個「若復於彼思量推察:爾時名為隨尋思行毘缽舍那。」

地三、隨伺察行

【若復於彼既推察已,如所安立復審觀察:如是名為隨伺察行毘缽舍那。】

  這是第三個門,前面是第二個門「隨尋思行」,這是第三個「隨伺察行」。「若復於彼」,若是這一位修止觀這個禪師「復於彼」,又「於彼」所緣境。「既推察已」他原來是思量推察,現在是思量,「若復於彼既推察已」,已經思量推察又完了。「如所安立復審觀察」,這個「安立」就是內心的分別心,你內心的分別,這是空的,說一切法空,就是你內心安立這個空的分別心;喔是假的,也是內心的分別;說即空、即假、即中也是內心的分別,是這樣子。這個「安立」,就表示思惟分別的意思。「如所安立」如你在思慧的時候思量推察的,現在「復審觀察」,又進一步更深刻的去觀察思惟,「如是名為隨伺察行毘缽舍那」,這個就是修慧了。

  這個地方,我們通常解釋聞、思、修三慧,這修慧是在禪定裡面;聞慧和思慧是定外的境界,沒有到禪定的境界,但是這裡面說「由等引地如理作意,暫爾思惟」,完全都是在禪定裡面。在禪定裡面你修這無我的法門的時候,修這般若法門的時候,有這麼三個階段:有「暫爾思惟」的境界;有復「思量審察」的境界;又「復審觀察」,有三個階段的,「如是名為隨伺察行毘缽舍那」。第四科「結」。

天四、結

【是名三門毘缽舍那。】
(2018.12.20)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