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说老子》第八章(2):做人心法,孔子和王阳明的时间都去哪了?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最高的善好像水一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

(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

㊣与,善仁;言,善信;

(待人善于真诚、仁爱,说话善于格守信用。)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故无尤。

(因为不与人争,所以没有错误。)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与译文)


【第三句】

㊣居,善地;心,善渊;

1、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能言善辩,被誉为“纵横家之祖”。后世所谓的“合纵之祖”苏秦“连横之父”张仪,都是在他没世一百年以后才显称天下的。所以子贡有一个毛病,我想你应该已经猜到了,没错!

子贡喜欢挑毛病。

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基本上就是:

子夏太文,子路太武;颜回太谨慎,曾点太狂妄等等。

有一天孔老夫子忍无可忍,就讽刺道:

子贡你真是太有贤德了!我就没有那么多时间!①”

2、

有一个学生问王阳明

“老师!朱子说‘一草一木皆有理,不可不察’,我们该怎么样去认识观察呢?”

王阳明回答说:

朱熹所言甚是!但是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啊!②”

现在请问,孔子王阳明的时间都去哪了?这个问题先留待思考,下面开讲正题。

1、

什么是地?众人踩踏在脚下的,就是地。故《阴阳大论》曰:

“地为人之下。”

居善地,就是居于众之人下,所谓“上德若谷。”

2、

什么是渊?众流汇聚于谷底的,就是渊。故《庄子》曰:

“流水之审为渊。③”

心善渊,就是处于众流之下,所谓“上善若水。”

3、

所谓“居善地,心善渊”核心意义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处众人之所恶。

为什么呢?为什么这个“众人之所恶”:我们弃之如破鞋敝履,老子却视之如皇位玉玺?其实,老子的思想并非是无根之木,而是词出有源的。《易经》,正是老子重要的思想源流之一。

4、

众所周知,《易经》里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卦象叫“谦卦”。

如下图:

如果说《易经》是群经之首,那么“谦卦”无疑是群卦之首。因为《易经》八八六十四卦,没有一个卦象是完满的,每一个卦象都有凶有吉。唯独“谦卦”是六爻皆利,无往而不利。因为“谦卦”最大的特征就是:

地上艮下

意思是

“地在上,山在下。”

但是,天地的本来形态是:

“地在下,山在上。”

《易经》为什么要将“地”“山”的位置颠倒过来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表明一个字:

谦。

,即是“下”“下”不正是“谷”吗?

可见,《易经》的“谦”,就相当于老子的“谷”。《易经》的“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就相当于是老子的“居善地,心善渊”。因此,“谦”的“性格”如果用老子的一句话来描述,同样是:

处众人之所恶。

5、

释迦牟尼佛向弟子们讲经时,曾经为“佛法”塑造过这样一个形象:

“(佛法)如雨堕,不住山顶,必归下处。若人骄心自高,则法水不入。④”

也就是说在佛陀的眼里,佛法如雨,落归下处。而所谓的“下处”,不正是“谷”吗?因此,“佛法”的“脾气”如果用老子的一句话来表刻画,依旧是:

处众人之所恶。

6、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顺着三位先哲的思路,去寻找智慧的宝藏时,却仿佛遇到了“鬼打墙”,无论走出多远,每次都是绕回了原地?而待在原地的他们,为什么又以同一个手势指向了河流对岸的同一扇大门。为什么大门上又恰好写着“处众人之所恶”这六个字?我们不妨从心理学的丛林里去寻找一下渡河的舟船。

1905年,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一个概念:

力比多。

是指一种人类无意识的性本能,一切人类心理和行为发生的原动力。如果觉得不好理解,那就不妨跟随他的学生卡尔•荣格。给“力比多”瘦一下身,将其称为“心理能量”即可。卡尔•荣格弗洛伊德基础上,仿照物理的热力学为“力比多”定了三条定律。第一条就是等效性原理,即:

“力比多”的数量是一定的。

如果精神的某个组成部分受到过分关注,那必然以其他部分的损失为代价。用中文表述就是:

人的心理能量是一个恒定的常量。

如果将能量太多的倾注到了某一件事物上,那么其他事物获得的能量倾注就会减少。如果说的再形象一点,就是:

假定一个人的心理能量是100点。

如果你用了90点来关注生存,那么就只剩10点去关注生存以外的事情。

如果你用了60点来关注事业,那么就只剩40点去关注事业以外的事情。

如果你只用10点来关注哲学,那么就还有90点去关注哲学以外的事情。

比如:

王羲之太醉心于书法,误将馒头蘸着墨汁吃进肚里;牛顿太痴迷于科学,误将怀表当成鸡蛋煮在锅里;王阳明太迷恋道家修仙之术,结果道士通宵聊天连当天的婚礼都忘了。

8、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国学大师章太炎专注学术,心无旁骛。所以他有一个人尽皆知的特长——出门忘路。有一天他跟诗人摩西通宵畅谈后,好不容易才摸到了回家的巷子。却错入了邻居少妇的卧室,倒头便睡。少妇正好逛早市回来,发现一个大男人躺在自己床上,惊声尖叫。幸好周围有几个邻居认识章太炎,就把他叫醒并护送回家。

章太炎还不高兴地说

“我正睡得很熟,你们何苦扰人清梦?”

其实古今中外有许多艺术上的天才,在生活当中都十分低能,有时候智力还不如六岁的儿童。他们这种停止发育的症状,就属于心理能量的等效性原理的一种极端表现。所以,等效性原理完全可以广而用之,即:

一个人对外部世界关注越多,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关注就越少;一个人对别人的关注越多,对自己关注就越少。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对别人道德要求越高,他本身的道德素质可能就越低。因为当一个人将心理能量太多的倾注到别人身上时,长此以往。自己的内心就会因为无暇顾及而变得杂草丛生,甚至一片荒芜。所以孔子才会告诫人们说: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⑤”

9、

《圣经•约翰福音》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法利塞人抓来一个行淫的女人来见耶酥。他们说。按照摩西法,这样的妇人要用石头砸死。耶酥说,你们谁没有罪,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最终没有人觉得自己是无辜的,只好都离开了。

现在,我们应该知道孔子王阳明的时间都去哪了吧?

他们的时间心理能量,其实都用来铲除自己心中的邪念杂草,所以根本无暇去批评他人或者审查什么草木花鸟。

用庄子的话说,这叫心斋。就是为自己的心斋戒沐浴,洗空定见。为什么要洗空定见呢?

1、庄子的答案是:

将心清空,道就会聚集而来,所谓“唯道集虚”⑥。

2、老子的答案比较形象:

将心下沉,沉到“地与渊”这种“众人之所恶”的地方,就会百川归海,万念归零。

3、释迦牟尼的答案则更进一步,通过神话故事来讲述:

传说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发愿证悟时,大地六种震动。惊动了魔王波旬,于是魔王派了代表“爱欲”“乐欲”“贪欲”三位绝世美女前去诱惑,不料释迦牟尼定力超凡,不为所动。于是魔王又亲自率领八十亿魔军,前来杀佛灭口,结果还是一败涂地,释迦牟尼金光满身,刀枪箭棍根本无法接近。最后,释迦牟尼发挥神力,以无量大海水淹灭了魔军,然后立地成佛⑦。

那我们不妨想一想,所谓的“魔军”,不就是象征着人类心中的一切烦恼和魔障吗?而洪水其实救代表着人类的“力比多”,也即是人类的“心理能量”。换句话说:

佛陀之所以能证悟,正是因为“力比多”的回流,即“心理能量”的回归。

10、

说到这里,我们就需要再次请佛洛依德先生出场,分享一下他多年来对精神病的研究成果。或许我们就能够乘坐着他的理论之船渡到彼岸,打开“众人之所恶”这扇大门。那么弗洛伊德还有什么心理学的核心秘法呢?我们下一节继续论述。


【参考资料】:

1、 《论语·宪问第十四》

2、《传习录•卷下》

3、《庄子·应帝王》

4、《大智度论•卷四十九》、

5、《论语•卫灵公》

6、《庄子•人间世》

7、《佛本行集经•第二十九卷》、《大智度论•卷十四》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你好!欢迎来到新统国学的世界,这里是当代人的国学院!我是紫侠狼,一个立志复兴传统文化的90后,研究《道德经》十四年,累计读书2.5万小时,目前正在全网连载《酷说老子》,每天更新,预计全书120万字。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会竭尽全力,不做任何保留,秉持“用科学开释国学,以新统承继传统”的理念,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帮你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理论壁垒,用我十几年来搭建的知识体系为你架构一条通往《道德经》的天梯!

你可能感兴趣的:(《酷说老子》第八章(2):做人心法,孔子和王阳明的时间都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