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件虽然已经逐渐淡出,而其引发大量关注和讨论,现象值得反思。其背后星光闪闪的数家知名投资机构加持,自出生起,星空琴行身上就贴满了各种金光闪闪的标签:
阿里系创业团队
百度七剑客的王啸天使轮投资
小米雷军三轮加持
前阿里集团CEO卫哲的嘉御基金领投C轮
知名美元基金蓝驰创投领投B轮
快速扩张,烧光四轮融资
星空琴行成立于2012年6月,是由周楷程在内的阿里巴巴管理团队6名成员离职创业的项目。趁着当年O2O兴起的风口,星空琴行提出了钢琴教育O2O的模式,主打线上预约、门店体验、上门培训的业务,课程包括幼儿钢琴早教、少儿一对一钢琴课、成人一对多钢琴课。
大牌投资机构为啥会栽了?
某一家机构栽了可能是运气不好,或者豪赌了一把,赌错了,数家知名机构一起栽又是为啥呢?真是令人费解。
项目已经到了C轮,早已不是早期项目可以依靠估值、概念和讲故事来融资了,如果没有较好的数据和运营反馈,相信蓝驰创投作为一家老牌专业机构是不会轻易投资千万级美元的。
星空琴行的投资背后折射了创投圈爱抱团扎堆儿的现象,而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更是vc/pe圈的浮躁,独立思考和判断缺乏的集中体现。
多少机构曾竞相追逐阿里系、腾讯系,引得BATers纷纷放弃股权期权去创业;滴滴程维之后就更甚,甚至有基金直接杀到杭州、深圳在阿里腾讯楼前围堵。
BAT元老们也不乏转型做投资人的,一张BAT的名片摇身一变投资大佬,LP就会买单,数亿规模的基金迅速成立。引得一众从事投资多年没有名片加身的诸多中小投资机构羡慕不已:想想自己当年募第一只基金的艰辛,不慎唏嘘;即便现在业绩不错,可能没有积极参与到移动互联网大潮中,又不擅长pr,面对新老LP,依然很难回答“未来浪潮如何把握住”的问题。
创业者也没差,背景较好、能力略强或者人脉广泛的创业者们,如果自己的项目稍火爆一点,约见的机构较多,对一些没怎么听说过的机构就爱答不理了。
对于这样的创业者,我只想说:too yong too simple。
首先,约见不等于有兴趣,有兴趣不等于认同,认同不等于能投啊。你要问我“为啥都不等于?”,“那到底什么能投?”,“一个项目是怎么被投的?”,一言以蔽之,作为一个机构,有各方面的限制和需要。请自行发挥想象力。
其次,投一个项目的理由需要千千万,而否定一个项目一条理由就够了。哪个投资机构不是一年看成百上千个项目,整个市场最最最激进的也不过投资大几十到一两百,而那些谨慎保守的精品型,可能只投个位数,这个概率自己算算吧。
其次,“知名”不等于“能力强”,“名气大”不等于“敢拍板”,相信通过此次星空琴行事件大家也能有所感受吧。迷信权威、迷信大牌,是我们整个国民教育中未根除的顽疾,投资人和创业者也概莫能外。
希望从此事中,我们能够不迷信不依附,坚持独立判断和思考,不迷信big name,不迷信大牌,不迷信高大上的背景。
迷信的土壤最易滋生骗子,权威的脚下环绕着谄媚的笑脸,认真、真诚、踏实地对待所见之人、所事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