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袭波士顿》: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全程高能危机四伏

在正式看这部电影以前,光看电影名字可能许多人会和我一样误以为这又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式大片,充斥着经过无数次渲染加工的爱国梦和英雄救美桥段。

而电影开头也完美复制了诸多好莱坞警匪大片的经典故事开场:一个人到中年依旧郁郁不得志的警察最先登场。

显然,这个由马克•沃森伯格饰演的人物将会是电影的主人公,也就是所谓的出场自带英雄光环的人物,在其之后相继登场的是一对年轻的夫妇,青春懵懂的女学生和年轻男警官,和父母视频的华裔男子,穆斯林一家以及一位勤勤恳恳的老警官……

这些人物在电影开头毫无交集,似乎都在度过自己普通而平常的一天,直到波士顿马拉松的开始,将所有人都关联到一起。

也是从这里开始,我突然意识到这并非是一部好莱坞式的动作大片,而是根据2013年的波士顿恐怖袭击事件改编而来的纪实类电影。

一部出人意料的电影佳作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恐袭波士顿》选择与吸引眼球的超级英雄集结之作《正义联盟》同期上映都是十分不明智的,这场毫无悬念的对决在还没有开始以前,就早已决定了胜负。

特别是在中国观众看来,充满爆炸打斗场面和特效渲染的《正义联盟》相比既没有大场面,又没有特效加分,单纯依靠叙事取胜的《恐袭波士顿》要更具可看性。

相信这也是许多观众在电影上映时最终选择不看这部电影的原因,然而时隔数年之后,我要说,相比一锅乱炖的《正义联盟》,这部看似貌不惊人的《恐袭波士顿》更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人们常说,主旋律作品是中国的特产,相信《恐袭波士顿》可以改变不少人的内心看法。这部作品不仅大肆渲染了在如今饱受质疑的美国梦,同时还赢得了众多观众的支持和认可。

《恐袭波士顿》在美国上映时的烂番茄新鲜度是79%,影评人的专业评分则更低,仅仅只有6.9分,但电影的观众喜爱度却达到了90%。

如果从专业角度来进行评价,《恐袭波士顿》选择设置一个虚构的警察角色作为整部电影的主角,并串起电影中的诸多人物和线索,显然使得电影的主角光环过重了。

而叙事节奏和人物内心刻画上的缺陷更是使得这部电影注定不会成为专业媒体眼中的经典佳作,整体仅仅只能说达到及格水平。

但是如果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一众好莱坞巨星加上一个基本始终在线的电影故事使得电影无疑深得不少民心。

当然,电影之所以能够获得较好的观众口碑,与《恐袭波士顿》的片名和立意也有较大的关联。

《恐袭波士顿》的英文名是“ PatriotsDay” ,意为“爱国者日”,所谓“爱国者日”是指每年4月第三个星期一,它是美国独立战争纪念日。

在这一天,美国国内将会举行诸多纪念活动,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波士顿马拉松。但是近年以来,随着美国国内社会矛盾的不断显现,这一天也成为了民众对政府释放抗议和反对声音的日子。

所以,数年前发生在这一天的波士顿恐怖袭击事件无疑对今日的美国民众而言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

片方显然知道如今对“美国梦”充满怀疑的普通民众需要在精神上打打气,所以整部电影力图刻画在恐怖袭击面前,普通小人物们的不屈不饶。

电影的较高的观众评分有力证明了这种以小见大、虚实交错的叙事风格深得观众喜爱。

还原真实

2013年4月15日,正当第117届波士顿马拉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时,两声惊天巨响结束了欢乐祥和的美好氛围。

两枚炸弹在终点线附近先后引爆,造成3人死亡,183人受伤,而这其中包括了一名就读于波士顿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吕令子。

在事件爆发之后,联邦调查局和当地警方通力合作,很快将这次社会危害性极大的公共安全事件正式明确为恐怖袭击,26岁的塔米尔南·沙尼耶夫和19岁的乔卡·沙尼耶夫兄弟被迅速确定为嫌疑犯,并在次日相继被枪毙和逮捕。

基本上,整部电影就是将当时发生的真实情况原模原样地进行了重新演绎和还原。

除了由马克•沃尔伯格饰演警察主人公是一个虚构人物之外,电影的其他人物基本上都有真实的原型,实际的爆炸场景在电影中也得到了高度的还原和再现。

如果说这些都还只能算是一部纪实电影的基本要求,那么电影采用的多线叙事结构则使得这部电影的精彩程度和紧张氛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衬托。

电影在一开头从数个人物的换场中,就清晰地明确了多线叙事结构的基本架构。

不同人物的不同观点和立场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而交汇碰撞,使得观众得以越发深入了解整个事件从爆发到结束的全过程。

在主创团队的努力之下,观众不再仅仅只是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而更像是事件的亲历者,对那些在事件中遭遇伤害的人们的经历感同身受。

比如那对年轻的夫妇原本只是当天马拉松的众多观众之一,然而无情的炸弹却使得他们俩身受重伤,最终不得不面临双双截肢的残酷现实。

再比如年过半百的老警长单枪匹马与恐怖分子进行对峙和交火。以及在追击恐怖分子过程中给予了重要帮助的中国留学生孟丹。

正是这些人物的存在使得这部电影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并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内心深处。

人间真情

如果说当年的《壮志凌云》使美国海军积极向上的形象得以深入人心,那么这部《恐袭波士顿》则让美国民众得以重新认识身旁这些默默无闻却始终坚守岗位的警察和官员。

整部电影中,没有好莱坞大片惯常出现的贪官污吏,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反转,有的只是真实的城市和真实的普通人。

许多人可能会说,面对危难时刻首先冲到最前方的警察一定就是无所畏惧的铁血硬汉,但是电影却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

那些后来被人们称作英雄的小人物,其实也和我们一样仅仅只是同样拥有血肉之躯的普通人,同样可能是个儿子、丈夫或者是父亲。

所以当马特•达蒙饰演的警察在经历爆炸回到家中紧紧抱着妻子泣不成声的时候,观众得以从全新而又真实的视角出发重新认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英雄。

他们同样惧怕死亡和失去,但是为了公众的生命安全他们依旧义无反顾地冲到最前面,这种战胜恐惧的勇气和决心相比他们后来的英雄壮举其实更使得人们敬仰。

在越加不相信人间真情的今天,电影却真实的再现了一对在事故之中失去双腿的情侣,在命运的磨难面前始终不离不弃,努力生活下去的动人故事。

他失去了双腿,她失去了双腿,他们会在醒来的第一刻焦急地询问对方的生死,会在见到彼此的瞬间紧紧的拥抱,说一句“和你一起活着真好!”

电影中还有这样的一幕,在爆炸发生的第二天,那个因为爆炸事件而不幸身亡的8岁小男孩遗体终于得以从事故现场被运走。

在场的所有的警官和事故调查人员在这一刻纷纷停下手中的活,对他默默的行礼。

在爆炸发生后,因为小男孩身上可能残留有能够直接证明这起爆炸事故具体情形的炸弹残片为了防止现场被破坏,他的遗体不得不继续停留在冰冷的爆炸现场一夜,直到初步调查完成。

可以说,这个不幸遇难的小男孩同样是使造成这起悲剧的罪魁祸首最终得以绳之以法的幕后功臣和“英雄”。

在美国众多的流行文化符号中,超级英雄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但是在突如其来的爆炸中,我们并没有在电影中看到所谓的超级英雄,而是看到了比超级英雄更加勇敢的波士顿民众。在爆炸发生的第一时间内,众多普通民众并没有忙着四散而逃,而是在第一时间内选择留在现场拯救伤者。

在警察搜寻不到恐怖分子的时候,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主动向警方报告,并为了能够成功拿下匪徒,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

正是因为有这些不是超级英雄,却胜似超级英雄的普通民众存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罪魁祸首才得以在第一时间被绳之以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恐袭波士顿》: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全程高能危机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