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有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首先来谈谈第一个“而”

1、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并列、顺承、递进、转折、修饰、假设、因果、目的等关系。

1)并列关系

连接的前后两项在语义上互相平行,地位平等。如果是动作,一定能够同时完成;如果是形容词,一定能够同时看见;如果是事件,一定能够同时发生。译时可用逗号、顿号代替“而”,或者直接翻译为“而”,或译作“而且”“和”“又”等。

判断方法:前后成分交换位置不影响句意。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顺承关系

连接的前后两项在时间或逻辑上有先后之分,互相承接。不管是动作还是事件,都不可能同时完成或发生。译为“就”“而后”“然后”等。

判断方法:前后成分有时间或逻辑上的先后之别。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3)递进关系

后面一项比前面一项在意义上更进一层。译作“而且”“并且”“况且”等。

判断方法:前面的成分是后面成分的前提条件,没有前面成分就没有后面的成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4)转折关系

连接的两项在语义上有转折关系。译作“但是”“然而”“却”等。

判断方法:后面成分的语意不顺着前面成分的逻辑发展下去。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将伐颛臾》)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

5)修饰关系

前一项为状语,后一项为中心语。两个动作,一主一次,后者为主,前者为次,前者是修饰限定后者的。或者并非两个动作,而是前面成分表时间、状态等修饰后面的成分。可译作“地”。

判断方法:前后成分不能交换位置,如果是动作,前面那个动作伴随后面动作同时发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6)假设关系

前一项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判断方法:后面的成分尚未发生,只是一种猜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7)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目的关系

可译为“为了”。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注意:“而”作连词时,有时候“而”连接的两个内容之间的关系并不只包含一种,可以解释为多种。这个得结合具体语境去分析。

振长策而御宇内(可表修饰或目的)。(《过秦论》)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表目的或顺承)。(《过秦论》)

2、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文言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