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黎世大学脑科学研究所伊莎贝尔·曼苏教授以老鼠为研究对象,用不同方式干扰母鼠,使母鼠变得暴躁而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让幼鼠受到精神上的创伤。实验证明,这些鼠妈妈养育的幼鼠成年后行为均发生了改变,而且这种变化一直存留于它们的后代中。
研究人员还探究了相似影响在人类之中是否存在。他们召集了25名巴基斯坦SOS儿童村的孩子,对他们的血液和唾液样本进行了分析。与正常孩子相比,这些孤儿血液内的脂类代谢含量更高,与受创伤老鼠情况一致。脂类代谢物通过一个分机制向生殖细胞传递信号,因此这些孩子的创伤也会遗传。
曼苏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我们不对自己的童年心理创伤进行疗愈,将会影响我们和孩子的一生,甚至还会世代传递。
那么,我们该如何疗愈童年的心理创伤,避免世代传承?答案就在德国殿堂级心理学家吉塔·雅各布的著作中——《0次与10000次-如何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
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是由内在的四种人格决定:内在小孩、内在审判者、应对方式、成人自我。我们之所以犯同样的错误,在相同的问题上受到伤害,本质上是源于“应对方式”的错用。事实上,正确的“应对方式”,会带来“坏体验发生0次,好经历发生10000次”的区别。
我们还可以通过书中提供的简单易学的“图式疗法”进行心理分析、自我疗愈,再用正确的“应对方式”进行修正练习,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守护神”:一个稳定的、自律的、智慧的自己。因而创造自己全新的人生脚本,让心理问题不再世代传递。
一、坏情绪带给我们的影响
“被宠坏的内在小孩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常常和受伤的内在小孩一起出现。所以我们会体验到混杂的情绪:无助和愤怒,孤独和攻击性,这些是非常强烈且令人不舒服的组合。”
书上的这句话表示,我们的内心会同时唤醒“受伤的内在小孩”和“被宠坏的内在小孩”,从而导致复杂的情绪表现,甚至会因负面情绪演化为一系列的冲动行为。
1、关于“受伤的内在小孩”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陷入焦虑、无助和彷徨,原因在于我们根本不知道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做选择,当求而不得时,负面能量就会像潮水般向自己涌来。
常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还是有很多想要“家庭事业兼顾”的女性,其实是把伪命题当成了人生追求,从而掉入了女性人设的陷阱中。
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在她的书中明确指出:“事业和家庭全部兼顾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思考‘怎样’兼顾事业和家庭,而是要去‘选择’主要顾哪个。”
如果这些女性能够清晰地思考和判断,就会发现自己真正的目标是什么,从而跳出人设的陷阱,远离负面情绪。然而,那些无法走出人设陷阱的女性,是很容易唤醒“受伤的内在小孩”,她们的坏情绪会淹没她们清晰思考的能力,令自己陷入迷茫之中。
2、关于“被宠坏的内在小孩”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人人都会遇到痛苦、失落、悲伤,只是有人总是用乐观豁达分解了痛苦,相信即使有再多不幸,总会有好消息传来。但是,也有一些人不仅被自己的坏情绪裹挟,还被恶劣行径所支配。
如果我们去网上搜索“父母虐童”,会发现244000多个搜索词条。对于这种现象,用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去年,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湖北宜昌一位家长骑电动车载着孩子在等红绿灯时,孩子意外从后座上跌落,家长不但没有安慰,对着孩子直接就来了个“飞毛腿”,把孩子踢翻在地。后来,这个家长被网友们狠批:“这种人根本不配做父母。”
由此可知,这位家长同时唤醒了两个内在的人格:一个是“受伤的内在小孩”,另一个是“被宠坏的内在小孩”。这两个“内在人格”同时支配着这位家长,导致其做出攻击性行为。
因此,身为父母或即将成为父母的我们要学会几项心理技能:帮助自己“受伤的内在小孩”,关爱自己“被宠坏的内在小孩”,时常链接自己“内心的幸福小孩”。
如此,我们才不会被坏情绪所裹挟,坦然面对童年的心理创伤,从而获得正向的心理能量,成为越来越好的自己。
二、用爱去感知自己的生活
我们如何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状态?事实证明,幸福的生活状态是受人的潜意识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内心幸福与否,决定了生活状态幸福与否。
作者在书中写道:“当我们放飞幸福的内在小孩,尽情犯傻和嬉闹,我们就能感受到自己充满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由此可知,人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幸福的孩子。
如果有人问“幸福是什么”?我想,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答案。可以说幸福既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能力,所以答案当然是因人而异。
因为这种差异,我们是否会发现:每天看着同样的城市、同样的风景,这些反复出现的景象早已蒙蔽了我们感知美好的心灵。这也说明了我们与自己“内心幸福的孩子”相隔千山万水。
事实上,我们一边承受着现实中的困扰所带来的压力,一边努力平衡着工作和生活里的矛盾和冲突。为了生活,即使彷徨无措也不敢停下前行的步伐,有些人也因此被折腾到崩溃的边缘,内心充满了无力感。
对于这些,我们该如何改变?
按照书上的方法:“放飞自己“内心的幸福小孩”,与他尽情玩耍、嬉闹。并且与他建立联系,让这个“内心的幸福小孩”用快乐来化解我们的痛苦和焦虑,成为我们心理问题的“救命稻草”,帮助我们拨开心灵迷雾。如此,我们的心理状态才会变好,幸福感也就随之而来。”
在“美国盲人女作家、教育家、思想家海伦·凯勒”的人生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内在小孩”在海伦·凯勒身上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海伦不仅拥有超出常人的毅力,不畏艰难,坚持与命运抗争;她还拥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这份爱支撑着她为众多残疾人谋福音。这些,都源于海伦唤醒了自己“内心的幸福小孩”,让她用坚强和爱书写了自己卓绝的人生故事。
虽然,我们无法成为第二个海伦·凯勒,但可以选择成为更好的自己——时常唤醒“内心的幸福小孩”,用爱拥抱自己,拥抱身边的一切。
林清玄曾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
我们的人生本就苦多乐少,不必为了烦恼束缚自己;只有学会释然,与事和解,也是与自己和解,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当我们能够保持一颗觉察的心,才能与自己“内心的幸福小孩”亲密互动,用爱去感知自己的生活,“让坏体验发生0次,好经历发生10000次”。
三、拥有理想的心理状态
俗话说:“没有健康的心理,就没有健康的人生。”
好的心理是一剂良药,可以催人奋进,反之即是枷锁,甚至使人“灭亡”。我们时常听到脆弱的灵魂了断生命的新闻,令人唏嘘。所谓祸起萧墙,凡事都是从小到大演变而来,心理问题也一样。无论如何,自救永远比他救更有效,只是我们常常忘了对不良情绪的自我觉察。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做到对坏情绪、坏心理的自我觉察?
借书中的话回答:“成人自我确保我们不会被自己的情绪所淹没,有了它,我们就能成功地感知和评估他人的需要,并将其与自己地需要进行权衡。”这句话表明“成人自我”就是治愈坏情绪、坏心理的“良药”。
那我们该如何理解的“成人自我”?可以说“成人自我”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人格状态。
当我们能够理性控制自己的行为的时候,我们就能够一定程度上通观自己的心理变化,形成一个端正的、不会扭曲的自我形象,这便是“成人自我”在起着主导作用的结果。当“成人自我”成为主导时,就会产生一种正向循环的心理能量。
比如爱迪生,他出生低微、生活贫困,一生只上过3个月小学。虽然爱迪生未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但他凭着个人的钻研精神、非凡的毅力,用一颗强大的心支撑着他在千万次的失败中站了起来,最终成为享誉全球的“发明大王”。
我们从爱迪生的故事中,可以发现“成人自我”在他的身上产生了正向循环的心理能量,为他的发明研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激情。
书中说,这个受欢迎的“成人自我”,就似“一件美妙的、量身定做的礼服,如同长在身上一般适合我们,适合当前的生活处境。”
因此,拥有活跃的“成人自我”,我们的内心便会轻松自在,对自己当下发生的事情也能够做出正确的评估,从而让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成人自我”就像一位“心灵守护神”驻扎在我们心里,让我们的行为不至于偏离“轨道”;我们的性格也会变得更加沉稳、理性,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和为人处事带来助益。
我们在处理工作事项时,有了“心灵守护神”的加持,效率往往会比没有“成人自我”状态的人要高很多。
因为“成人自我”是一种理想的自我状态,这种状态令我们理智地把自己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为自己所用,从而让我们能够保持洽当稳定的心理状态。
所以,我们拥有了“成人自我”,就能够保持敏锐的心理觉察,让坏情绪无处安身,从而产生正向循环的心理能量,拥有理想的心理状态。
四、结语
《0次与10000次-如何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告诉我们:帮助“受伤的内在小孩”,关爱“被宠坏的内在小孩”,链接“幸福的内在小孩”,才能拥抱“成人自我”,获得理想的心理状态。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让我们翻开书,根据书中所展示的对应方法做心理修复练习。
愿我们都能警惕心理创伤世代传递的问题;知行践悟,自愈成长,为自己“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