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下》21:窘境之下如何破局

《孟子·梁惠王下》21:面对窘境如何破局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于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牌桌上的牌神也不可能把把都拿到一手好牌,不然的话,是没有人愿意坐在他面前与之博弈的。之所以称之为牌神,恰恰在于他更善于在拿到一手臭牌时,凭借良好的心态和高明的止损手段减小损失,不至于输到输掉底裤被赶下牌桌,直至坚持到命运之神垂青那一刻。

滕文公就像是那个抓到一手臭牌的赌徒——“吾甚恐,如之何则可”是他面对滕国这手臭牌时的第一感受。好在他遇到了孟子,孟子教他窘境之下如何破局,试图引导他成为最终不下牌桌的“赌神”,至于滕文公本人是不是那块料儿,便不得而知了。

窘境之下如何破局?孟子有两大心法:

一、目中有人但专注于己

滕文公之所以说“吾甚恐,如之何则可?”是因为他刚刚信从孟子的教诲,认定处在强齐与强楚之间的滕国唯一的生存出路是“凿斯池也,筑斯城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便听到了“齐人将筑薛”的讯息。

孟子最擅长的便是举例子了,为解决滕文公的恐惧,孟子为他举了周先祖太王古公亶父的例子。当年太王古公亶父与自己的部族居住在邠地,因为苦于北方狄人的侵扰,不得已在做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率领部族迁徙到岐山之下定居。关于周人到岐山之下定居并最终发迹这件事儿,并不是太王古公亶父“英明决策”后算八百的结果,不过是他苦于狄人的侵扰,不得已做出的决定。但正是这个不得已的决定,决定了周人后来的命运。

在孟子看来,许多事儿都是不得已的结果。比如牌桌上拿到一手臭牌,比如太王古公亶父居邠时受到狄人的侵扰,比如弱小的滕国地处强齐与强楚之间,比如比滕国更为强大的齐国加强薛地的城池建筑。这些事儿都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件,这些事件相对于相应的历史主角而言都是糟糕心。遇到这一类的糟心事,最好的心态便是“目中有人但专注于己”。

与其抱怨手中的臭牌不如抱持好自己好的心态,与其抱怨侵扰部族的北方狄人,不如做好充分的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带领部族迁徙到更适合生存的地方,与其在“事齐乎,事楚乎”上游移不定,不如带领滕国民众“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与其面对“齐人将筑薛”的讯息恐惧不已,不如想想换做古公亶父那样的贤人在自己的处境里会如何做,然后像古公亶父那样的高手一样去经营滕国。

孟子讲“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只要心向光明不断经营即便自己这一场不行,真正的“赌神”也会在接续自己后世子孙中产生。

二、立足于此但深耕于彼

在孟子看来,滕文公索要立足的没有别的——“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既然手中握着一把臭牌成了既定事实,还有什么奇谋善策好施展?恐怕只有实施仁政,一点点为善这一条路好走了。

当一个人真正立足于行“仁”时,当一个国家真正立足于实施仁政时,特别如果滕文公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真正选择实施仁政一条道走到“黑”时,反而是在一点点趋近光明。

孟子教滕文公深耕的恰恰不是眼下,而是更长远的未来。“君于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品德高尚、眼光远大的君子创立德业并传给后人,正是为了将这份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呀!

说到底,孟子教滕文公的是抓到一手臭牌也不下牌桌的“赌神”之道。这个道用一个字概括,便是“仁”。

坚持行“仁”,必为赌神;坚持仁政,国运永存。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梁惠王下》21:窘境之下如何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