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2川贝母

川贝母

【来源】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痈。

【溯源】

贝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庞大家族,其家族成员众多,历史跨度也可达千年之久,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其文曰“味辛,平。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创,风痉。一名空草。生晋地。”根据记载东汉时期所指的贝母的功效与产地和我们今天的川贝母、浙贝母都不同,反而更接近与今天的土贝母。

汉末的《名医别录》中的贝母则将性味改成味苦,微寒,无毒。说明了此时的贝母功效性味可能发生改变或者可能当时对于贝母有了重新的认识,但其产地依旧在晋地。但是此书中将贝母的别名增加到了六个,也进一步说明了对于贝母的认识还是处于比较混乱的时代。

到了南朝·宋《雷公炮炙论》中则将贝母做了一个鉴别,提到了其中有独颗团、不作两片、无皱者,号曰丹龙精,不入用,(丹龙精据王惠民考证为今天的老鸦瓣,它与贝母不是一种药物)。因此在唐代之前,人们对于贝母虽有了一定的鉴别能力。

一直到唐宋也依旧没有川贝母的记载。但在《新修本草》、《嘉佑本草》和《证类本草》中提到“四月蒜熟时,采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润州(今江苏镇江)、荆州(今湖北江陵)、襄州(今湖北襄阳)者最佳,江南诸州亦有。”说明了贝母的一个向南迁移的过程。

真正提到川贝母的记载是在明代晚期的《本草汇言》,书中记载: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贝母专司首剂。若解痈毒,破鹿结,消实痰,敷恶疮,又以土者为佳。然川者味淡性优,土者味苦性劣,二者以分别用。自此开始讲川贝母单独提出,而后世药书则开始对川贝母多有提及。

【名称相仿药物】现在容易和川贝母易混淆的主要还是浙贝母,二者都为百合科植物,功效也是相近都可以清热化痰,开郁散结,但浙贝母的苦泄之力较川贝母强。还有一种叫土贝母的药材,虽也冠以贝母之名,但此药物为葫芦科植物跟前两者完全就是不同药材。功效也有区别。

【临床运用】川贝母、浙贝母:此两种贝母在用于清热化痰,开郁散结的情况下临床上基本可以互换使用,但是需要注意一下几点:①川贝母的价格远远高于浙贝母,在治疗痰热咳嗽的时候川贝母的疗效略好于浙贝母,但是在用于散结消肿的时候两者效果区别不大,因此在不同的情况下酌情使用。②川贝母口味偏甜,浙贝母口味偏苦,对于口味比较敏感的病人或儿童,可以用川贝母以降低药物的苦味。③川贝母偏于润肺,浙贝母偏于清泻肺热。

【注意点】

1.川贝母因属于贵重药材,直接熬有时候可能效果不佳,造成浪费,因此打成粉或打碎更容易让人体吸收。

2.在市场上在购买川贝的时候,可能会看见各种各样的川贝,有称为“松贝”、“青贝”、“炉贝”都是川贝母。除此之外的贝母都不能做为川贝母来使用。(注:2009年8月,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专家专题审查,确定把瓦布贝母作为川贝母的新植物种来源收载进2010年新版药典)

3.因川贝生长在高山草地上,不易找到,故一天所获数量极少。且主要依靠野生种因此产量不高,所以物以稀而贵,因此川贝也是从古至今一直做假的药材之一,在《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古人已记录到用象贝母充做川贝母的记载,因此主张到正规机构购买川贝母。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2-12川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