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说壶】第37期:古法练泥简单看

众所周知,所有的紫砂矿料都需要经过练泥的步骤,形成熟泥,才可以真正制作。之前的节目有介绍过现代化练泥的过程,那么古时,古人在没有机械化设备的情况下如何练泥呢?本期大圣说壶为你揭晓~

《阳羡茗壶系》记载“造壶之家,各穴门外一方地,取色土筛捣,部署迄,弇窖其中,名曰养土。取用配合,各有心法。”

古法练泥.步骤解析

第一步,选矿、分类

将矿料进行大致的分类,比如紫泥归紫泥,段泥归段泥,以此类推。

第二步,洗矿、分捡

真正的黄龙山原矿,伴生矿非常丰富,经过入水洗刷,去除表面的杂土,矿料的结构层次会一目了然。比如一块原矿既有紫泥又有段泥的矿层,入水之后,矿料变得疏松,掰出来的紫泥归紫泥,段泥归段泥,可以将一整块原矿进行不同矿料的分拣。

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去杂,原矿中时常带有土骨,夹石一类坚硬的石质、铁质、杂质,经过洗泥,矿料可以剔除这样的杂质。而外山料不用洗泥这样的步骤,因为外山料的矿层结构较为单一,伴生矿少或者不明显。

 第三步,摊晒、风化

将分拣好的同类矿料进行风化,风吹日晒雨淋,使其分解成更加细碎的颗粒,风化时间至少三个月,一些很坚硬的甲泥类的矿料,时间长达一年以上。在风化摊晒的同时,进一步将矿料中的废土及杂质剔除掉。一些黄龙山原矿的成品质地显得很纯正,就是因为人工剔除这一步劳动非常大,是一小块一小块的人工去杂。

第四步,粉碎、过筛

将风化好的细碎颗粒粉碎,古法练泥一般用石磨或者石臼捣杵,两种方式在成品上的表现并无太大不同的区别。只是在量大时用石磨,量少时用石臼。最近用本山绿原矿练泥,一吨才挑拣出来二十多斤,这种量少情况下就可以用石臼粉碎。捣杵是个体力活,我们可以看到这几十斤重的铁棒,一头已经杵平了,这得经过多少经年累月的磨砺才会形成这样。而且下面受力的陶罐,已经坏掉了三十多个。

粉碎后过筛,反复这个步骤,直到所有的矿料过筛形成统一目数的粉末。比如四十目,就是这个筛子每平方英寸筛网的孔数。所以明清时期的作品,一般目数都比较粗、大多在二十目到四十目之间。

第五步,水拌、静置

将过筛的粉末加水放置于缸中,水量一般在20%左右,并且需要不定时的捣泥,拌泥,让其分解和结合得更加彻底和均匀。和水份的结合能够恰到好处,也使其易于制作,并且排除掉多余的空气。

第六步,陈腐

放置于阴凉潮湿之处进行陈腐,陈腐的时间一般为一年以上。不一样的泥料陈腐时间有所不同,依据其粘性以及制作时的难易程度为标准。陈腐时间不见得越长越好,比如一些嫩泥矿,如朱泥,陈腐时间如果过长,其内部的颗粒容易出现溶解现象,成品颗粒质感就会减弱。所以一些网络上的说法,陈腐十几年的老料,听听就好。

所谓泥料的新、老,不是指的陈腐时间,而是指原矿本身。当然,陈腐的时间也可以通过试片的烧制来判断是否到位。既掌握了烧制的温度,也能判定它的陈腐的时间。

看完古法练泥的过程,我们再来看看手工泥的成品特点。其颗粒质感饱满,老味十足,并且颗粒的粗细并非完全一致,粗中带细,细中有粗,这种原汁原味的颗粒特质与现代练泥的粗目数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炼泥的粗目数成品,虽然颗粒也很粗,但是颗粒之间的结合依然有浆头,并且颗粒的粗细显的一致。

另外手工泥完美保留了不同伴生矿的结构层次感,成品的黄颗粒,红颗粒,紫颗粒,颗颗分明,不会模糊不清。最后,就是手工泥的透气性一般优于现代的机械练泥,这个从试片的断面结构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成品疏松,即便高温状态,中间依然有片层状的中空结构。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圣说壶】第37期:古法练泥简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