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大学万事大吉了?

考上大学万事大吉了?

高考一场战役结束,几家欢乐几家愁。

大学陆续开学。各人拾起自己的战果,进入不同的学校。

无论是好学校还是差学校,都是一个新的起点。

如果在这个点上好好把握,重新出发,人生会迎来更精彩的华章。

虽然我的女儿现在是高三,趁着现在的大学新生季,也随便了解一下大学的学习与高中有何不同。

前两天看到一位清华教授所写的系列文章,谈进入大学以后的学习方法,很有启发。他讲了四个步骤:

一、要预习。

二、上课认真听,但不要指望全部听懂。

三、课后不要马上做题,而是先复习,并遵循一个原则: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所谓读厚,是指彻底搞懂课上没有听懂的细节,整理出笔记;所谓读薄,即用精练的语言总结 key point。

四、做题。

看起来并没有说什么特别的事情,和中学的要求相差无几。实际上提出这些要求的原因和侧重点是不同的。

大学知识体系和中学不同,中学的知识结构简单、偏静态,交叉不多。大学知识是一个宠大的复杂的体系,在大学课堂上出现听不懂的情况是正常现象。

大学老师讲课方法不同,大学的课程,每节课,老师准备的内容很多,要教得很快。每个老师,都想尽可能地把他们认为重要的知识讲一下,但是由于课时的原因,很多东西不能讲得太细,所以就点一下要点就过去了。

中学老师教学,会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讲新课,第二个阶段是讲例题,第三个阶段是复习、再复习、再复习。但是对于大学老师而言,基本上只有一个阶段:讲新课讲新课讲新课。

大学老师永远都在讲新课。上节课的内容是为这节课准备的,这节课的应用就在下一节课,然后整个学期的课是串在一起的,最后你会发现整门课是一个很完整的扣得很紧的体系。如果缺了中间某一环,然后后面的课可能就没法继续下去了,到学期终点可能是挂科,或者一个中学阶段从来没有遇到的分数在等着你。

中学的时候,由于知识简单,中学生可能很轻易地理解了概念,马上就进入解题阶段。但是大学的概念没那么简单,而由于课时的原因,老师又只讲概念的定义,基本不讲例题,至少没有时间讲所有的例题。需要自己在课后弄懂。因此大学生必须在概念的理解上多放注意力。

在理解新概念的时候,需要“灵魂三问”: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遇到一个新的定理,也要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定理的motivation? 这个定理是回答什么问题的?定理的条件,也就是适用范围是什么?它可以应用到哪里?以及它不能应用到哪里?定理是怎么被证明的?这个定理应用的例子是什么?

其实当你真正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时候,这些追问会自然而去做,这些思考会自然而然地开展,好奇心会引领你。只是兴趣不足的时候,才需要别人指导,应该如何去学习。

今天暂时先写到这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考上大学万事大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