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中高觉新的“反抗”

摘要:《家》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一,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高觉新,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长子他对前程充满抱负,对未来有美好的幻想,却终成了这个封建时代的牺牲品,成为了“作揖主义”和“奉行主义”的拥护者。


关键字:高觉新封建长子无主义反抗


       高觉新,他在学堂学习过很多新知识,且成绩优异,他幻想过去北京等有名的大学研究化学,还想出国去,满脑子充满了美丽的幻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那便是他希望有一个了解他,安慰他,懂他的人,陪他共度一生,这个人不是别人,只是他的梅表妹。然而所有的一切都被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给毁掉了。最开始是他慈爱的母亲去世了,父亲又娶了母亲的堂妹做妻子,这对高觉新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冲击,不过并不是特别影响,最终的幻灭是接下来父亲与他的谈话,父亲告诉他,自己是家中长子,是时候挑起家中的担子,家中安排了自己的亲事,门当户对,需要一个贤内助来帮助自己一起承担当家的责任。“这些话来得太突然了,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他不作声,只是点着头,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虽然父亲的眼光依旧是很温和的。”高觉新知晓了这些对他来说称之为噩耗的消息,他没有说一句表示反抗的话,似乎也没有一丁点反抗的思想,他只是默默地接受,回到房间关上门用铺盖蒙头痛苦,来哀悼自己将逝去的青春,逝去的美好的幻梦。

       高觉新他为什么要顺从父亲的安排,他没有反抗吗?不,他有的,他的反抗是无声的,是默默地在作斗争个,他知道自己身为这个大家庭的长子,他有必须肩负的责任,必须承担起来,从小在封建大家庭中长大,他受到的就是这种封建家庭的熏陶,他做不出忤逆父亲的行为,不能有这方面的思想,同时他又接受了新的知识和文化,接受了新思想,他本身就处于一种极度矛盾的心理,他也很苦恼,身为家庭长子,父亲的安排不仅让他失掉了自己的前程幻梦,甚至于他所设想的美好的爱情也破灭了,但又不得不承担起长子的责任。他的内心应该是一种类似于绝望的痛苦,更甚,只能默默回到房间蒙头痛苦,即使在他自己的房间里,属于自己的这一片天地里,他才能宣泄自己的情绪,哀悼自己所逝去的一切,但他也不能放声痛哭,默默地把一切都挤压在心中。高觉新他不是不反抗,只是一种无声地反抗,弟弟高觉民和高觉慧都不能理解他的这种无主义反抗做法,觉慧还在呵斥他这种行为,称之为“作揖主义和奉行主义”,没有真的感同身受,所说出的一切都是伤人的利刃。

       高觉新婚后的一点亮光大概就是他的第一个孩子的出现,他其实并不怨恨现任妻子,至少是相敬如宾地对待,他非常感谢妻子给他带来的这个孩子,高兴的仿若是自己的新生,高觉新将自己所剩不多的热爱都倾注在这个孩子身上,他希望这个孩子能够继续他未完成的梦,将自己的抱负加注在孩子身上,让这个孩子代替自己去施展开来。高觉新将自己的孩子作为反抗封建家庭制的一种工具。

       高觉新受到最猛烈的伤害大概是继初恋情人梅表妹逝世后,妻子瑞珏也难产而死。妻子即将临盆正逢高老太爷去世,陈姨太以不能见血光为由,坚持将瑞珏送到城外生产,而结果导致生下一男婴撒手人寰。而高觉新甚至没有简到妻子的最后一面,瑞珏是可怜的,惨淡去世。高觉新受到了这番刺激,回想自己的过往一生,得出结论:是旧的制度、礼教和迷信夺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他的前途,也夺去了他最爱的两个女人。他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他又不能够抵抗这一切,他只有绝望,只有痛苦,他就此醒悟了,最终同二弟觉民一起,助三弟觉慧终于逃离了这个家,使他们被束缚着的家,到上海去一面求学一面从事进步的革命工作。


                                                                          参考文献:

【1】巴金《家》开明书局出版社,1933年5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家》中高觉新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