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何滑坡这么快?



图片发自App

班上有一名同学,看了她一个学期的几次大型考试的成绩单,发现她的曲线和别人不一样,别人都是有起有伏,呈一个波动的曲线,而她是一个呈下降趋势的直线。新学期开始,她就有过几次小小的违纪现象,比如在教室吃零食,自习课上讲话,上周常规积分为负分。于是用了一节晚自习课找她聊了聊。


图片发自App

像这样成绩下滑、同时出现违纪现象的学生,是最让人头疼的。不找她谈就不清楚是何种原因导致的,如果只是凭自己主观臆测,胡乱给她贴上“懒惰”“不用心”“品行下滑”等各种负面标签,肯定是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

经过交流,发现她是受人际关系的困扰,一方面是和同学关系处理不好,总有人说她,诽谤她喜欢崇拜的偶像(她的偶像是蔡徐坤,这位偶像是她在遇到烦恼时能重新振作起来的精神支柱)这让她感到心烦意乱;另一方面,是和父母关系闹的比较僵,她自己很有主见,不听从父母劝导,导致父母一气之下对她各种言语暴力,她感到很受伤,甚至有过离家出走的极端想法。在这样的状态下,她无法沉下心来,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上,最后成绩滑坡也就很自然了。


图片发自App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会发现学生的成绩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情绪可能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孩子的学习常常会受到一些看似不重要因素的干扰。比如同学抢了自己的笔、和同桌发生口角、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这个时候他们的情绪就会像小恶魔一样跳出来,让孩子失去理智。

一个大脑尚未发育好的孩子,他们是做不到能处理好自己所有的情绪和冲突,如果忽视这些情绪,孩子内心的委屈得不到解决,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无法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

这位同学的负面情绪主要来自于人际关系没有处理好,其中和父母关系不和导致的消极情绪比例占到2/3。

“关系”为什么会如此影响我们的情绪?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在其专栏中提到“世界的本质是关系”。而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和“我与它”,当我将你视为我达成目标的工具或对象时,你在我这儿就沦为了“它”,这时就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

当我放下我的所有预判和期待,带着我的全部本真和你的本真相遇时,这时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一个学生的世界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在学校学习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而两个领域有各自的核心规则,社会领域的规则是权力,目的是争夺谁说了算。私人领域的规则是珍惜,也就是我尊重你的本真,比如家庭关系和朋友关系。若在社会领域主要使用珍惜规则,而摒弃权力规则,或在私人领域太多使用权力规则,都容易让我们感到烦恼。

权力规则,其实就是“我与它”的关系。我将你视为达成我的目标的对象与工具,总之是试图建立一个都是我说了算的空间。比如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多是“我与它”的关系。

珍惜规则,实际就是“我与你”的关系。我别说控制你,甚至都不忍将我的各种知识和本领使用在你身上。我只想让那个带着本心的我,和你的本真相遇。

家庭是我们的私人领域,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属于私人领域最重要的关系,应该用珍惜规则。家庭领域中更多时候不太适合讲道理、论对错,而是谈感受。父母不是去控制孩子,是接纳孩子的想法和情绪,承认并尊重她的独立意识。很多时候父母把自己的想法或者意志强加给孩子说到底其实是一种“控制”,就是啥事都父母说了算。亲子之间的一些矛盾和冲突的原因,可能是把家庭当成了社会领域用了权力规则。


图片发自App

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思想上转变,孩子的到来是我们父母的幸运,感谢你的到来。亲子关系是私人领域,我们要用珍惜规则,沟通的时候更多时候是谈感受,而不是讲道理。

其次,既然是谈感受,就是即便孩子的行为是完全错误的,也要先接纳他们的情绪,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专注于学习本身。

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如何说孩子才肯学》的作者提出: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情绪,试着去表达他们的感受,而不是随意地进行批评或给出忠告。

孩子在学习上会出现感到无聊和想要偷懒这两种最常见情绪,怎样才是合理的处理方式?

作者在书中举了几个例子,比方说,当孩子读到一本自己不喜欢的书时,他可能会抱怨:“这故事真无聊!”听到这样的话,家长都会急着纠正他的错误:“不,这故事很有趣,你应该静下心去阅读”。但是当我们这样说时,孩子首先会感觉到你不理解他,之后无论你怎么强调这本书有趣,他都会听不进去。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说“这故事真无聊”时,把我们的回应换成“你不喜欢这本书,对吗?”孩子就会感觉到被认同,同时打开话匣子继续聊:“嗯,我更喜欢我们上次读的故事,关于小马和小狗的那个。”“哦,原来你比较喜欢跟动物有关的呀。”“对啊,看完这本后,我要再看一本小狗的书。”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理解并被接纳,孩子感觉到鼓励,会继续努力做好手中的事情。

面对枯燥的学习,孩子不可能永远积极向上。那么对于一个想要偷懒的孩子,又该怎么接纳他的情绪呢?作者指出,不管是面对不喜欢的学科,还是孩子想要懈怠的时候,都不要急着给他们贴上懒惰的标签,有时候,试试为他们营造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可能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说他不喜欢数学,也不想上数学课时,家长可能特别着急,于是马上给他灌输一大堆数学对升学特别重要等等大道理。其实,这个时候家长可以试着去理解他们不喜欢数学的心情,并且主动帮他们幻想:“要是世界上没有数学这门学科就好了,对吧?”孩子会感觉非常惊喜,他们很清楚这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这种幻想能让他们在短暂的逃避中得到发泄,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同时他会觉得家长特别理解他的烦恼,如果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也愿意找家长倾诉。

家长可能会问,接纳孩子的恶劣情绪会不会很危险?他们会不会觉得被接纳就是允许他们发泄坏情绪?作者认为,我们需要在情绪和行为之间划定一条明显的界限,孩子有权表达不满和愤怒,但没有权利伤害别人,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情感上。当孩子在发泄恶劣情绪时,我们应该在接纳他情绪的同时告诉他:你可以用语言表达你的感受,但不能用语言伤害别人,更不能动用武力。

每个人都有情绪,情绪是无法消除的。作为家长的我们可以通过接纳孩子的情绪、表达孩子的感受等方法去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建立良好的沟通,从而帮助孩子排除学习以外的干扰因素。我们鼓励孩子表达情绪,但也要注意表达的方式和界限,那就是不能伤害到别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位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何滑坡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