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00年敦煌艺术流失的令无数学者痛心、无数文人惋惜的时刻,若让我来到这曾经汇聚了无数充满智慧的祖先们、切磋人类最高智慧并凝聚和记录了他们超越宗教的思考的精华——更古老但也是更为包罗万象的传承智慧的形式,雕塑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幅壁画的跟前,我定不会让那千万经书佚落于七大洲的异国,定不会另那万卷经画流落于华夏之外的任何他乡。
余秋雨的那两篇文章,《道士塔》和《莫高窟》,每一篇超过万字,其本身是一场精神的甘霖大雨,而引起人们对于敦煌艺术的好奇与追求,我想,实现和传递了作者的初衷,对于精神无处安放的人,这是最好的启蒙,而对于探索中华大地最有意义的地方,开启属于每个人的文化之旅,不愧是打开了精神世界的新篇章的导师。文字做我们生命的导师,也是我们旅行的最好导师。
读罢文章,我低头沉思,顿首驻足,愤怒与热情一齐被激发。我不禁深深感叹、沉沉思索,身为华夏子孙,读书十年又为何?为了忍受精明的欧洲爱好中文化者们在我们前面拿走这些祖先留下的万国艺术宝库?不,我要告诉世人,不是只有那些来这里观瞻艺术遗产的外国人可以做到倾其所有,耗所有钱财,用一生时间,费千难万险,而只为带走一卷经书佛卷,只为亲自体验和感受世界最高级文明和最伟大的心灵和头脑震荡的频率。流淌着华夏血液的身体,已不允许,已不允许我此刻在斗室之内静默。
1900年的中国官员与官员外的自命为知识分子的人都在关注和忙碌什么?最重要的是被遗忘丢弃——难道华夏子孙就再没有对文化的朝圣,就再没有对原始文明的崇拜?难道就不能够用我们流淌着华夏血液的手与心,去保护我们祖先最高级的精神遗产吗?面对祖先遗产如盘古的血液流失,再怎么发出呼号不够,再怎么拿出行动也不够,中国最古老最壮观的佛教艺术传承、文明传承,再怎么真心保护、细心呵护也不够。难道中国文人们就不能放下一切身与名的负担与羁畔,为国家为民族也为了我们自己,为挽救最伟大的艺术集合与生命去做一些华夏子孙该做的事情吗?
然而这一刻,我要唤醒的或许不是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人对中国最瑰丽最绚烂多彩的艺术遗产的热爱,因为艺术的传承从来就不是一代人的事业,不是一时一地就会画上句号。而今天,我相信还有比我更早觉醒、更加身体力行的人在这条传承的路上行走,走自己的传承领悟之路。
第一次读罢文章夜晚的梦里,宇宙浩渺虚空中,有一个类似于DNAJ结构的螺旋穿越隧道,它和时光的宝盒一样,能传递你去往你想改变的任何历史时空。带着强烈的改变历史的意愿,我穿过隧道来到1900年的敦煌,那个震惊世界的经卷之洞现世的时刻。我穿过沙漠的边界,爬过高山,来到了莫高窟的跟前。
梦醒来,头脑中一阵疼痛,背上有些许虚汗。我想,倘若时空真能倒转,我定要去亲睹那王道士的愚昧,因为我实在不能相信,很难理解,也不敢想象王道士砸雕塑,涂白壁画的情景。正如余秋雨所说,站在空白的洞中,我的头脑一片空白。王对洞窟与塑像威严的神情、优美的姿态熟视无睹吗?对于洞窟群展现出的磅礴气势丝毫没有感觉吗?对那史诗篇章的宏伟与宏大感到无意义而忽视吗?我实在震惊于哪怕一种色彩,一根线条,竟然都未引起他的注意。对的,多少人,多少生命没有好奇和感动。读到后面,我才幸运和庆幸,莫高窟的洞窟终究数量太多,王道士终于因为成本过大,没有能涂白所有的洞窟和壁画,砸烂所有的雕像。而后来散落的佛教经卷,也在有良心的学者一代代的努力下,重新回到了中国人的手中。
我甚至时常想象自己穿越时空与年代,回到那个壁画被毁坏的时间,重新经历历史,看到道士正在独自刷白珍贵的艺术壁画,我走上前去,一把夺过他的刷子;我想象自己成为冥冥之神,在无尽空中厉声呵斥刷墙的农民退出神圣的莫高窟,在锤子砸下去的瞬间一把抓住锤子,最后怒吼一声,吓得农民们逃离洞窟。如果王道士正在出卖经卷,我一把夺过,告诉他神对他的行为已为深深震怒。如果王道士正在酣睡,我会来到他的跟前,蹑手蹑脚灵活迅速的取下他的钥匙。总之,阻止他的方法用一千种。
事情整整过去了120年,文明毁灭的情景总是似曾相识,总是那么熟悉。这让我想起第一次心灵感到痛惜无比、一次次痛有慢慢平息的时候,是读到《圆明园的毁灭》。明清精美的瓷器和铜铸器件,与佛教的佛像壁画一样,观赏与实用并重,是世界艺术的奇迹,也有独树一帜的风格。侵略者们不能夺疆土,便想抢夺艺术文化精神形态的高地,却被中国古老的、传承数千年的、眼前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所吸引。
我想,余秋雨老师、郭沫若老师,还有那么多热爱这片中华大地和依然延续的文化的老师,为什么多次往返于敦煌,他们的心中常念的,是不是“即便不能带走所有壁画,会用所有生命来守护”的想法呢?
对于我,即便不能理解敦煌艺术的全部内涵或者成为敦煌学专家,但传华夏之薪火义不容辞。而或许只有在真正阅读敦煌研究著作并真正去观摩之后,老师们所体会到的灵魂震撼,色彩与线条的规模宏大的流动,才会发生在我的灵魂之中,融入在我的精神世界里吧。我知道,像我这样的人,这样愿意去体验、去体会这种最优美的艺术形式,让灵魂如同雷击,如同斧劈,却又如同与上古之神相遇的灵魂之旅。在我之前的人,或许比我做的多,传承更多,创造更多;在我之后的人,或许比我做得少,醒悟更少,行动的意愿更微弱,但永远不妨碍我的行动与体悟。
藏经洞是圣地,如若是发现他的人,怎么能不为中国博大的文明而震撼,也就难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运走我们的书籍、壁画、雕塑。那是幸运,也是上天的眷顾。去面对那敦煌文献,广博精深,震撼的同时,愿意花去经年累月去研究、阅读、整理。敦煌研究者们干的不就是这件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