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你胃里的一类致癌物——幽门螺杆菌,到底有多厉害?

近日,“南京一男子感染幽门螺杆菌致全家被传染”这一新闻引发许多网友热议。据统计,我国超一半人感染幽门螺杆菌,这种病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共餐易致全家感染,且不少患者出现耐药。

那么幽门螺杆菌是什么?

感染后会致癌?

如何预防?

带着这些问题,

跟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生存能力极强,它可以寄生在胃粘膜,藏在胃小凹中,既能避免胃酸环境的影响,也不易随着食物排出体外。

但它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毒素,破坏胃粘膜,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等疾病,逐步发展为胃溃疡甚至胃癌。它在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过50%。在我国各个地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概率有明显差异,平均感染率为59%,其中儿童的感染率平均为40%。

通常情况下,只有密切用餐接触,才会导致感染概率增高。如果同事之间长时间一起吃饭,没有分餐,其中一人感染该细菌,其他人感染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如果丈夫感染了幽门螺杆菌,那么妻子感染细菌的几率就比别人高得多,甚至家里其他人也可能感染。除了吃饭,家人的密切接触也会导致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几率比较大。这也是为什么很容易出现“一人患胃病全家都感染”的现象。

感染幽门螺杆菌,一定会得胃癌吗?

不一定,但要警惕发展成胃癌的风险。

早在1994年,幽门螺杆菌就已被列为了人类胃癌的第一类致癌源。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一般并不会出现太多的症状,大多数人都是通过体检才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潜伏期为一周左右,大约70%的人感染后表现隐匿,无全身症状,也不会导致其他胃部疾病。

10%的感染者可能存在消化不良,往往表现为腹胀、上腹部隐痛、恶心、嗳气、口臭、周身不适等;10%~20%的人感染后会出现炎症、消化性溃疡等症状,但在感染人群中真正能患上胃癌约1%左右。

幽门螺杆菌感染发展到胃癌,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从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这一胃癌发生模式已被公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这一过程的始动因子,其在胃黏膜炎性反应、萎缩和肠化生中均起重要作用。

感染是胃癌发生的先决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其与环境因素、宿主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胃癌发生。因此,只要我们及时阻断肠上皮化生及之前的病变,同时清除幽门螺杆菌,就能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

哪些人需要检测和根除?

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及根除。然而,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同时存在以下问题的患者,强烈建议到正规医院就诊,进行规范治疗:

①消化道溃疡、胃食管反流患者;

②早期胃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或有胃癌家族史者;

③胃MALT淋巴瘤患者;

④活动性胃炎患者;

⑤有明显腹胀等症状,或主观杀菌意愿强烈者。

注意:如果怀疑Hp感染,可就医进行C13/14尿素呼气试验。这是公认的检测Hp感染的金标准方法之一,这种检测无痛苦、灵敏度高、检出率和符合率高。

如何预防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多是由于“病从口入”,常见的感染途径如不洁餐具、聚餐传播、接吻传播、母婴传播、社交传播等等,因此预防感染及复发的根本办法是改善生活及卫生条件,主要有几点:

①餐具消毒、分餐可预防: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一定要分餐,餐具要定期消毒;为避免交叉感染,鼓励大家使用消毒后的干净餐具,并尽可能地使用公筷。

②不吃生食或太烫的食物:尽量少吃生食,尤其是在不确定水源环境的情况下,即便没有Hp,也可降低其他病菌感染的风险。火锅、烧烤,以及酒和辛辣食物,它们会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从而为幽门螺杆菌的入侵创造条件。

③及时洗手、清洁口腔:饭前便后必须洗手,避免幽门螺杆菌传播。

你可能感兴趣的:(藏在你胃里的一类致癌物——幽门螺杆菌,到底有多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