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人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人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第一篇的第一章,把它作为整个论语的开始是值得思考的,不论如何,朱熹对这一开始之章有着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入道的门槛,当然咱不去追究这个问题,咱们就论一下此章的真实意义可能是什么!

这里有两个不同大方向上的解释版本,一是三句没有前后顺承的逻辑关系,这也是大众知道最多的一种,第二是前后有逻辑贯穿的整体!

虽然第一种由来已久,受众更多,可是我不赞同第一种的解释,一个人正常情况下在同一时间内说出这几句话就不太可能出现没逻辑的情况,就这一点来说我就直接否定了第一种解释!

学而篇的内容大多是论述为人处事的个人相关内外修养的!

一生都在学习而无机会使用的人不会快乐的,学以致用是人修习本领的本能思维,像那种解释为学习知识又时常温习就会快乐的说法就是扯,估计这种思维你连饭都吃不起,更别提四个菜了,孔子还能广收门徒,布智慧于四方呢,夫子只不过是仕途不顺而已!

后面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顺承前面的,前面是自己的本来志向,这一句是现实的当下存在,孔子誉满天下,求其为师者是很多的,这正应了那“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喜事,智慧有传承,多好啊!

这里咱们需要解释一下这个“朋”字,何为朋?其实在易经中的坤卦卦辞中和易传彖传中就都有说道:“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可见这个朋就是志同道合之人,而非狭隘的朋友,即便是愿意跟随他的学生,也是爱慕他的学问与品格的,也属志同道合之人,所以这句是孔子由不得志而对已成就的现实生活的感慨!

在这里我对于前后的“悦”与“乐”有个思考,它们都高兴的意思,那么为什么没用相同的字,却用了两个不同的字,却看起来差不多的意思呢?第一个我觉得是发自肺腑的愉悦之感,第二个就没那个深度,毕竟是自己的志向没有实现之后,选择的退一步的当下存在。这从“悦”是有“心”作为偏旁就可见一斑,而“乐”多指一些气氛烘托性的欢快之感,比如用古时候音乐来表达气氛一样。

这两个字的对比也正好将这三句话的递进关系挑明了,可见,古人的解释水平可能存在的问题也不小,这也是我不太看训诂的原因!

最后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可以说是一个有志之士最悲哀的现状了,怀才不遇不就是如此了吗,但是如果真的没有机会将所学运用于天地之间,如果还可以保持好的心情,这不就是君子的德性吗,有才有德,时机未有还能安乐于当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人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