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茹锦:读书会未来的新规则和三大新功能

你把读书会看作是什么?

A 机器

B 大脑

C 文化

D 书店的配套品

E 精神上的花园

F 影响人的工具

G 不断演化的生物体

H  ?



你的选择是什么呢?

想听听我的选择吗?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当我们理解读书会的时候,需要把人和环境放进读书会来看,而不是割裂式的审视读书会。

在我看来,读书会是一个系统。

人和系统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塑造的关系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区分,恰恰在于你看到了一个单点,而别人眼中看到的,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并能够知晓不同系统间的关系。

于是,当系统的一个局部发生变化时,有人就能够迅速推演出整个系统将会受到何种影响。

读书会作为系统,也分为许多层次,每个层次都有自己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和规律。

与其说读书会是产品经济,不如说是服务经济,与其说是服务经济,不如说是体验经济。

注重体验的读书会,力求通过读书会来改善人们的心智模式,扩大人们的视野范围,拓展人们的生命体验,比如促动式读书会。

注重体验的读书会有三大规则

规则一:读书会的信仰就是放大书的价值


“书的价值”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思维。

你从一本书中所get到的价值,就是它本身的价值吗?

其实,私人读书有点儿像盲人摸象。

每个人由于认知、经验、阅历、思考方式的差异性,从同一本书中读到的点是不一样的。

这本书,可能帮助你摸到了象鼻子,而帮助其他人摸到了象耳朵,同时帮助另一些人摸到了象腿。

所以,与他人交流读书的感受、体验、心得,对个体来说就很有意义。

交流得越多,我们得到的知识体系也就越多,摸出来的大象也就更接近于真实的样子。

阅读、分享和交流,这种输出除了帮助加深理解书中的内容,还会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体验式读书会的信仰就是放大书的价值——它让人们能够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多维度拓展,把不同视角下的知识碎片联结起来,构成一张网。

还记得我提出过的“万书互联”的理念吗?

——从底层而言,一切书都是彼此相连的,只是它们生长到认知和应用层面,才细分出种种学科、领域。

而读书会通过营造一个彼此思想交融的空间,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隐藏在书背后的各种可能性

这会极大地拓宽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规则二:人在哪里,读书会的边界就在哪里


能够让人持续有变化的读书会,才是人们会踊跃参与、口碑相传的读书会。

真正的成长,是先破后立。

破:打破自己思想的局。

立:拿全新的思想重组。

所以读书会运营者要创造机会,让读书会成员先打破自己,再重建自己。

很多人认为,读书会的边界是书。

其实不然。

从“万书互联”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上,任何一本书都可以和其他书联系起来。

没有任何一本书是一座孤岛——世间所有的书都可以连成一张网。

因此,读书会真正的边界是人,人的思想在哪里,读书会的边界就在哪里。

人与人的水平差距、视野宽窄不同,导致对同一本书、一件事情的理解可能天壤之别。

对于促动式读书会来说,读书会的参与者越是多元化,读书会就会越有价值。

在读书会当中,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你的思想之间会搭成一个桥梁。

也许书中的一些思想、理念,过去在你的潜意识当中未被激活;但是现在,透过这个桥梁,就能有效激活。

规则三:人与书融为一体,读书会的核心价值是激活人


作为读书会的组织者/导读人/领读人,你是如何看待读书会中的参与者的?

很多读书会做一段时间就偃旗息鼓了,原因是没有把人放在读书会中进行理解,忽略了读书会成员和读书会融为一体的特征。

读书会成员来参加读书会,一定是出于某种目的;

可能是学习的目的,可能是社交的目的,可能是解决问题的目的,也可能是为生活增加一些新鲜感的目的……

而读书会本身,也需要有人来参与、来捧场、来交换观点、来贡献智慧、来创造桥梁……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读书会和读书会成员之间,是合作关系。

这种合作系统,既要能够实现读书会的发展目标,又要能够有效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读书会要实现其目标,一定是依附于有创造力的个体。

那么,你的读书会,

是不是能够激发个体的内在价值?

是不是能够创造出有共享价值的平台?

是不是拥有开放的属性来为个体营造创新氛围?

当你的读书会能激活人的时候,人们在你的读书会中,就会通过观点的交换、视角的碰撞,突破思维框架,延伸思维空间。

由此,人们在这里能更深刻的体会到存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

如果你想要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穿越灵魂的、生命盎然的读书会,那么就需要遵循上面的三个规则。

未来能够长期存活下来的读书会,一定会具备“自组织”的特征。

自组织具有生命系统特征,生命有自己的方向感。

生命带来的进化智慧,让整个系统朝着更加完整、更加有意识的方向进化,这会让变化自然而然的发生。

创造未来比预测未来更重要。

拥有创造力的读书会才有能力持续演化,才能驾驭不确定性,才能吸引和汇聚多元化的思想。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未来读书会的三大新功能,分别是:

1、 从传播知识到心智模式改变

2、 从个体分享到团队智慧共享

3、 从简单参与到协同创造价值

功能一:从传播知识到心智模式改变


个体期待扮演多角色的机会,因为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生命。

人的天性是追求自由、打破约束的,人对自我的期待也是不断变化的。

而且,众所周知,人们不会满足于低层次需求,而是会朝着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发展。

这意味着人们不会安于现有角色,而是希望有更多机会获得新角色,尝试让自己有不同的价值贡献,以获得更多的成长路径。

以往,在协助企业运营读书会时,很多负责人都会问我:企业内部的读书会,不是强制性的,怎样才能让更多人愿意主动参与?

我的答案是:设计更多的角色。

比如,可以设计以下一些角色:

【流程设计伙伴】:负责参与策划每一期的活动流程。

【活动预告天使】:负责撰写活动预告文案或设计活动宣传海报。

【书籍筛选大使】:负责选择每一期读书会的共读书籍。

【游戏设计伙伴】:负责进行读书会的积分管理。

【创造惊喜天使】:负责评选优秀参与者并准备礼品。

【活动推广大使】:活动前推广活动,吸引更多人主动参与。

……

等等等等,还有很多角色可以设计出来,让大家报名领角色,每个人充分参与。

只要能够提供多角色机会给参与者,参与者对角色的期望就会促使他们更加投入,也更愿意在读书会中承担责任,而责任往往会带来成长机会。

功能二:从个体分享到团队智慧共享


读书会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社交化学习。

人们在读书会的氛围中,如果能感受到彼此的理解,就能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为最终的成果贡献自己的智慧。

如果你能够塑造一个充满共享氛围的场域,那么每个人都愿意在这里坦诚交流。

因为彼此信任,人们能更容易的展开合作并拿到结果。

通常,在良好的读书会氛围中,人们愿意接受新观点、尝试新东西,并由此释放出更大的内在能量。

比如,在促动式读书会中,人们可以分享信息、交流思想、互提建议;互相帮助解决问题、讨论各自的情境和需要,思考共同的事项,探求共同想法,互相回应和反馈。

这样一群人可能会通过思想碰撞和智慧共享,创造出模型、工具、通用标准或其他知识产品,或者仅仅形成一种彼此分享、心领神会的默契

不管怎么样,在参与读书会的过程中发现的价值,能够让人们自由的组合起来,这种价值不仅能带来成就感,还能带来个人满足感。

——认识一些能够理解彼此看法的同仁,归属于一个有趣群体所带来的满足感。

功能三:从简单参与到协同创造价值


传统读书会的假设是:价值是由读书会组织方创造的。

未来读书会的核心是:价值由读书会组织方和读书会参与者共同创造。

这要求读书会组织者/读书会运营者拥有全新的能力。

强个体的出现,强化了个体对读书会的影响,今天,读书会目标的实现越来越依靠读书会成员的创造力。

未来的读书会领读者/组织者,如果掌握了一定的促动技术,就可以成为“无为”的读书会促动师。

“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引导大家,让大家有所作为。

一个“无为”的读书会促动师会做到,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到自然、顺畅、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自由进行视角冲突和观点交融,可以创造出超越集体智慧的美妙成果

因为你的“无为”和引导,其他人能有所作为;

因为你的“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能在这个空间自由的流淌。

读书会促动师的角色,不是去传播知识或者灌输内容,而是通过一连串的团队互动流程,来营造一种团队共创、视角融合的氛围。

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冲突、巧用冲突、升华冲突,以重塑个体和团队的心智模式。

促动是一种技法,只要是技法就能被学会。

而在读书会现场用促动技术时,其实是技法背后的心法触动了参与者,发生了化学反应,才会带来个人和团队的心智改变。

未来能够留住用户的读书会,一定是极具体验感的读书会。

同一场读书会,如果只是用“嘉宾分享”的形式,参与者仅仅只是“知道”这本书而已。

如果增添一些接地气的案例,让参与者身临其境的参与讨论,参与者可以对这本书有一些“了解”和“思考”。

如果用演练或训练的方式,让参与者结合书中的内容进行实践、试错、反思、修正,可以做得比较深,参与者在读书会结束后,也许会有认知或行为的改变。

如果设计成触动心智模式的体验,则可以让参与者的生命力在真实的环境中自然的呈现出来,并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带入对潜意识的挖掘和探索,那可以做得非常深,深入骨髓。

你名下所有的一切都不真正属于你,只有当下真实的体验属于你。

促动式读书会,就是超强体验感的读书会,能让用户在体验中醍醐灌顶、流连忘返、无限创造。

用促动技术做读书会,每一场读书会都可以做得不一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袁茹锦:读书会未来的新规则和三大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