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ours (2002) 影评 绝望如海水蔓延

这是一部情绪渲染极强的电影,看过之后让人沉浸在电影里的氛围久久无法释怀。我从未如此强烈地想要为一部电影写评论,想要通过书写文字梳理我错落复杂的情感。

     The hours有这样几个镜头让人难以忘却:妮可扮演的Woolf紧蹙着眉头吸烟、写作与思考,房间的地板散落着草稿;摩尔扮演的Laura Brown赤裸着已孕的肚皮,绝望地躺在酒店大床,试想死亡蔓延的感受;梅姨扮演的Clarissa看到Louis Waters时情绪崩溃,蜷缩在厨房的一角,眼泪与手上的蛋清混为一体。电影的主调是绝望与无助,有天才对生活的绝望、对自己的绝望,也有凡人对天才的无助。

     有人认为The hours是同性恋题材,因为三个身处不同时代的女主均有一位亲密的同性友人,而且在电影中与她们有深吻的镜头。伍尔夫亲吻了亲生姐姐,Laura Brown亲吻了好朋友Kitty,Clarissa亲吻了同居十年的Sally Lester。这三个吻在电影中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更容易产生同性恋的误解。然而这三个吻背后的真实解读是:羡慕与告别。Woolf在姐姐即将带孩子匆匆离开时亲吻了她,问到“You think I may one day escape?”escape什么?命运,精神疾病还是与生俱来的sensitivity?Woolf想要挣脱,告别这痛苦的一切,她还想要一个命运的答案。Laura Brown本已深陷抑郁,在得知好友Kitty即将入院手术,她也随之情绪崩溃,更快地想要实施自杀的冲动。而Clarissa在经历挚爱Richard去世后,她似乎从悲痛中解脱了,那个认为她平庸的Richard走了,她也该将生活的中心转移回自己身上了,她吻了同居的Sally,这十年她们住在一起,Clarissa心里究竟是否有过Sally?在吻下去的那一刻,定论方可落地。这三个吻也代表着三位女主所羡慕的命运,她们何尝不觉得平庸也是一种幸福。像他人一样活着,尽到家庭女主人的责任,生儿育女,而非飘在云端,做一个visionary。

     电影中想要逃脱命运的三人,Woolf选择口袋塞满石头投河自尽,Laura Brown选择抛弃家庭远走高飞,Richard选择跳楼结束生命。与此同时,一直照料Woolf的Leonard, Laura的丈夫与两个孩子,爱着Richard的Clarissa心碎一地。影片中没有过多表达这三人的悲恸情绪,这很复杂,可能有恨,有遗憾,有愤怒,有解脱,有爱带来的痛。

     电影的主旋律是时代的思考者,有人说无非是讲文青害人,但是文青并不是精神病患者的代名词,他们中的一些有超前思想,痛苦诞生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周围人与自己的冲突。心理学领域有研究表明,社会人有从众的偏好,毕竟保持和大多数一样是低风险的,纵使泯然众生却有着群体认同感(social identity)。这些特立独行的人,有着不被理解的困扰,更匮乏归属感。Woolf的小说让Laura找到共鸣,她超脱了自我,向本我而生,但这一系列违背为母责任的行为影响了儿子Richard的一生。Richard更是天生继承了母亲的敏感,过早察觉了母亲的弃世。儿童在面对父母离婚或者一方出走时常常将原因归结为自己,那时的他可能猜测是自己不够好母亲才会离开,他还无法察觉母亲是想逃离现实生活的逼仄。小小的Richard眼神透露着不安,惶恐,他过早地习得了绝望。不知道是不是Laura的出走导致了Brown家族挥之不去的阴霾,成员的集体早逝加重了Laura的愧疚,她最后面对Clarissa时说"…Gives you feelings of unworthiness, yousurvive and they don't."

     这部片子之所以给人强烈的共鸣在于,谁不曾有过厌世,谁不曾有过绝望。在我们的脑海中可能排练过100次像Richard那样潇洒地坠落窗边,或者像Laura一样远走高飞,当然现实中绝大多数的我们选择隐忍或是改变自己,去努力的适应社会需求。片尾Woolf说,“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put it away." “put it away"既可以选择活下去,也可以选择自我了结,只要不是被迫的都可视为有尊严的选择。

     三位女主的演技精湛,不曾上扬的嘴角,闪着泪光却依旧晦暗的眼神。致敬这部伟大的电影,伟大的剧本,伟大的演员。

你可能感兴趣的:(The hours (2002) 影评 绝望如海水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