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霞客”进川记

     

     常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挂在嘴上,走走看看是我平生一大嗜好,先生颇不以为然送雅号“陈霞客”,想想与徐霞客沾点故,又与侠客谐音也就笑讷了。少时地理课上便熟背天府之国,物产丰饶,“天下山水之观在蜀”,九寨仙境、蜀南竹海、稻城亚丁、圣地香格里拉、黑水河、青衣江、雪宝顶、牟尼沟,蜀山巍峨、蜀水蜿转,临行前作足了功课可行程还是不好定夺,也罢,只将那六大世界遗产一网打尽算了,于是便有了…….

                       成都访古

       对成都的印象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才子佳人式的成都,三国武侯的贤智成都,盛唐李杜的诗酒成都,千年时光浸润,斯文一脉,绵绵不绝。可刚下火车走过乱糟遭的批发市场,再加湿热的天气,感觉却不那么诗意。路过正在建地铁的广场,看见主席的雕像正朝着前方挥手致意,导游介绍说这个方向是富人区,原因是主席看着呢!我们刚才来的方向是主席的背面。我心里直嘀咕果真人前一套、背后一套。

     放下行李,第一站大熊猫研究基地。去时已是中午,国宝们都在午休,我们循着指示牌汗流浃背地找到大熊猫一号别墅,真是气派!有泳池、后花园,而别墅的主人正趴在偌大的一块冰砖上呼呼大睡,憨态可鞠,正对着它的是一台美的35壁挂,生活条件怎么着也够得上东部发达地区小康之家水平。隔壁的育婴房里,八月初出生的全球第一例双胞胎小幼崽,老鼠一般大小,躺在设施先进的保温箱里,后面一个穿白大褂的科技人员,警惕地望望我们又望望它们,罢了,不影响国宝们静休了,访古去也。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自唐以来诗风鼎盛,诗人倍出,杜甫是诗中圣贤,浣花草堂自然也就是诗人心目中的圣地。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成都人对草堂备极爱护,当年的草堂在中唐时期就已芜没,后人曾多次对其加以修葺,从宋开始至清不下十次,使这一故址历1200多年历史变迁,屡经天灾人祸而巍然卓立。杜甫身后,历代文人雅士每到成都,都要去草堂浏览凭吊并写下数不清的感怀诗文,浣花草堂已成为巴蜀文坛的标志。步入正门,可见庭院竹树成荫,绿水萦绕,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恍若走进杜甫的诗意之中。正门进去一处重要的建筑就是诗史堂。诗史堂正中,安放着刘开渠所塑一尊古铜色的杜甫像。诗人便服儒巾,一手拈须,凝视前方。单薄赢弱的身姿,清癯的面孔,深邃的目光和一缕随风飘起的胡须,透过那永恒的神情姿态,我们仿佛能够感觉到诗人胸中激荡着的热情。再往前去绕过工部祠,左侧是一座圆顶六柱的碑亭,亭顶用茅草搭成。据说,这座象征性的茅草顶小亭,就是杜甫茅屋的旧址。杜甫离去后,草堂破败,经后人多次重修,已成纪念祠宇,再难觅“茅屋”踪迹,而建造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发人们对昔日那简朴自然的草堂的联想。要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雨,使我们暂避在此,差点错过这草堂中颇具代表性的建筑。儿子乐此不疲地踩着地上的小水洼,我则诗兴大发,肚子里的诗汩汩地往外冒,仔细一听却只有一句好雨知时节,难怪呢!在诗圣的地盘上,岂不是班门弄斧!前面就是妇孺皆知的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蓝本的茅屋景区,还是抓紧时间游历吧。

      推开吱呀作响的柴门,左植“四松”,右栽“五桃”,诗人的棋盘仍留在石上,钓具还倚靠在篱边······ 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活中浓浓的田园情趣。也许诗人自己也不曾想到,他曾经遮蔽风雨的草堂,那个在八月秋高风怒号的情况下,就能卷去屋上三重茅的简陋茅屋,在他去世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竟成了占地三百多亩,规模宏伟的祠宇园林。

      大隐隐于市。有如此厚重的历史可以沉醉,难怪成都人“麻风劲吹,茶馆遍地”的休闲之风全国闻名。

                             九寨揽胜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是长江水系嘉陵江白水河的一条支流。因有荷叶、树正、则渣洼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藏民把湖泊称作海子,九寨沟的海子数以百计,面对那片蓝色的海子,任何的语言都显得贫乏苍白。那些或翠或蓝的海子,如翠叠玉,令人眼睛里一片冰凉。高原的湖水幽深沉静,缄默不语却震人心魄,刹那间精神的归宿,都隐于那自然物象的启迪之中。它没有文化的积累,所有的景物皆起于纯粹的自然,仿佛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解答人类的迷茫。因此,自然属性的人一进入九寨沟的真实自然,便天性抒发,得其所以了。避开世俗的标准,人欲的喧嚣,对于自然的直觉本身就是净化。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九寨沟的钙华地貌。所谓钙华就是水中所含丰富的钙镁盐遇到适宜的水温,沉积为颗粒状的钙化体。它们裹附着水中的漂浮物和细微的尘渣沉入水下、覆盖于树干、树枝、枯叶之上。钙华一方面净化着九寨的水质,另一方面又填平了凸凹不平的河床,使溪流底部不会形成湍急的激流。而正是由于水流平缓,才使得水中的灌木、草丛甚至高大的乔木都稳稳当当地生长在溪流之中,形成溪中长树、林中流溪的一大奇观。这些生长在滩中的植被构成了一丛丛、一簇簇的水上盆景和湿地景观。又因了这些高低错落的“海”,便有了一帘帘韵味不同的瀑布,依山倚势,宽几十米不等,一绺绺白练般飞流直下,潺潺作响,煞是壮观。路途中不时看到几只野鸭出没其中,湖边栈道上突然遭遇上下跳跃的小松鼠,这一切都给我们这些来去匆匆的游客平添了几分惊喜。景色怡人,行程也逍遥。招手就上车,下车就拍照,如此适合懒人游的景点恐怕全国找不出几个,沟内游、沟外住,看着一个个环保免冲型厕所,还有厕所旁很多机场都看不到的冷热湿纸巾机,评价为资源节约型、环保模范型不为过吧,真为四川打报不平,如此众多美景,还背着刘禅“乐不思蜀”的黑锅,真冤!

      刚到第一个景点相机就按不动了,老江湖了从来没犯过这种低级错误。唉!都是导游给害的,在藏民家中,喝了一杯青稞酒,品过一碗酥油茶,跳了一出锅庄舞,学了一串藏家语,又像模像样地转了经,就给我头转晕了,也不知道给相机充电了。问旁边吆喝照相的藏民有没有相机出租,当然是没有。想想也是,这么美的地方随便咔嚓一下就是明信片,谁还能不带相机?旁边一个貌似精明的同样也是做照相生意的藏族大妈给出个主意,让我把她的相机租上,回去时还给导游就行。我心中一凛,看着她手中配备专业镜头的数码相机,出的主意显然不那么专业,竟然不向我收押金,如此淳朴,可别让城市人给骗了。于是招呼她儿子过来,谈妥价格,让他给我们专职照相顺便做个向导。一路闲谈得知他叫萨其玛(音)十七岁,上高中正放暑假,住在沟里的第一个寨子荷叶寨。说着说着就谈到经济了,小伙子毫不隐瞒,告诉我他们的生意不交税,寨子里几乎每家都入股了这沟里唯一的一家餐厅诺日朗游客中心,他们家只投了两万,每年分红30%。想想每客38元米饭象子弹的那顿午饭,想想每天进沟人数几万人,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寨子里很多人家停着宝马,资产逾千万了。

                                峨眉礼佛

       冲着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名头锁定乐山、峨眉,并且必是先乐山,后峨眉,因为佛是讲究座次的,乐山是佛祖的道场。游乐山时,乐山导游不愧是持双证的(导游证、佛教导游证),一路上紧紧张张地从大佛的左肩下去,右肩上来就为了见识四川人常摆的龙门阵,这龙门阵里,佛教普及速成班算是开讲了。从佛教起源到峨眉被誉为中国佛教第一山的种种典故,她讲得玄妙,我们也听得投入,再加上自己也游历不少古寺名山,大概知道些佛教基础知识,屡屡被她投以赞许的目光,故而对她的认同感更强。不经意间,该同志透露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为庆祝普贤菩萨2500岁生日, (该同志还强调凡人一年过一次生日,菩萨100年才过一次生日)峨眉山正在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因为此前曾发生过人们为了参加峨眉佛事活动,争相上山,山上接待能力不足,导致很多游客露宿山门的事件,因此本次活动秘而不宣,为期两月的活动现已进入尾声,我们都是有缘人,可以带上我们的信物为家人祈福。有性急的问没带信物怎么办?导游挂着营销人员惯有的笑容,热情洋溢地展开介绍:“出口处有个佛缘堂,里面都是匠人手工制作的各类法物,有……你们也许注意到了,凌云寺的外观是粉刷一新的,修缮的资金三分之一来自香火钱,三分之一来自政府拨款,三分之一来自佛缘堂,你们尽可放心我们不会赚佛祖的钱,全国的导游只有乐山的导游是拿固定工资的,我的工资2100,你们在这喝一杯茶我拿10%,你们在佛缘堂的花费我们不拿抽头,我们只算积分,积到一定额度我们可以到四大佛教名山免费旅游。”态度诚恳,说得人不由得不信。我心里直犯嘀咕,这几天被一个个自费项目搞得弹尽粮绝,但又不想错过这2500年的缘分,试探地问可以刷卡吗,得到的回答是当然可以了,开心之余心中感慨,连佛教圣地也不忘方便消费者,多么人性化!一头扎进人满为患的佛缘堂,看看柜台里成百上千的鳌鱼座观音像(有座骑的观音才是完整的观音像,鳌鱼是龙的儿子,龙头鱼尾鱼身,象征独占鳌头)看看柜台外认真挑选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信徒,心道哪那么多手工制作,共产党员不信教,不过也应该尊重当地宗教信仰……正思忖着,导游笑容可掬地站在我面前,问我想要什么价位的,讨厌被人盯着,三下五除二捡了一个,挂在儿子脖子上走人。

      悠哉地坐着缆车来到峨眉山万年寺,没进寺门,又听峨眉山导游详解请香的讲究,忽拉拉一拨人无一例外地挤到小卖部请香,然后我就提线木偶一般被像是佛教自愿者的现场拍照人员指点着如何烧这不用还愿的香,如此折腾一番,终于得进大殿,果真善男信女们五个一排跪在蒲团上神色凝重肃穆,一个小沙弥面无表情地验了验我的法物,示意我可以进去了,约摸两分钟光景,一位面貌与西游记里渡唐玄奘的慈眉善目的得道高僧相去甚远的四十多岁身披袈裟的大师出场了,口中念念有词,几分钟后这位高僧走到我面前用不知名的叶子洒了几滴搞不清出处的水在我的观音像上,仪式便告结束。

      徒步下山观观景、没见佛光、圣灯、日出、云海四大奇观,更没有金庸先生笔下的灭绝师太,不过生态猴区正在集体减肥被导游称之为它见过的游客比你见过的猴子多的人类近亲却让我们开心异常,不枉此行。

                               都江拜水

      大老远巴巴地赶过来看一个治水工程,这在以前是从未想过的,可是看便看了,你就会不由得且看且叹,“神来之笔”、“智慧结晶”这些词让你搜肠刮肚地觉得不够用。看似一个普通的堰,却将上游凶顽的岷江水调理得服服贴贴,光服贴了还不够,还要将其变成惠泽之水,滋养沿岸的土地,这一滋养不打紧,一下子就滋养了2000多年,由此孕育了蜀文化繁荣发展的沃土,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站在分水(鱼嘴)上,看着岷江在你的脚下分为内外江,听着导游的详解,那些枯燥的数字、抽象的工程概念一下子就变得温和柔软起来。两千多年前,秦蜀郡守李冰借鉴前人治水经验,顺应自然规律,在生产工具和施工技术落后的情况下,采用热涨冷缩的原理,凿离堆,劈开玉垒山,化害为利,自流灌溉成都平原,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具体地说,就是利用鱼嘴分水堤从岷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动将眠江60%的水引入内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时,又自动将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内江。建堰时,李冰还在江中埋石马作标志,立"三石人"观察水情消长,开创了中国古代水情测量的先例。这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与长城比肩而立的伟大工程,长城留下的只是供人凭吊的印记,而这堰却因了人的智慧极有口碑的活着,渠道的分水堤(鱼嘴)、引水口(宝瓶口)、泄洪堤(飞沙)设计之巧至今仍令中外水利专家叹服,并且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只有站在这个堰上你才会理解为什么都江堰人清明节放水大典隆重地进行了2000多年长盛不衰,水是这个城市的关键词,你会不由地虔诚起来,为大自然更为古人的杰出智慧顶礼膜拜。 

                         青城问道

      被称为中国道教发祥地,“第五洞天”的青城山,在我们这些无神论者的心中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山有山脉,水有水脉,青城这道家胜地也一定有自身的气脉,否则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不会在此修炼并羽化,青城道家的气功也不会如此闻名遐迩。我们从山门入口处的建福宫沿着被杜甫称"丹梯"的石级向上攀登,道旁古树参天,浓荫蔽日,沁人心脾的绿意,使人冰凉的感觉从脚底一直往上升。放眼望去淡墨相错的青苔,浓绿的竹林,苍绿的乔木,浓浓的绿层层叠叠,象绿色的海涛顺着山谷向天际涌去。与远远的天色连成一片。石径旁时隐时现的深涧,涧底的流水也泛着淡淡的绿色,山野安静极了,几只小鸟在岩石青苔间觅食也是静静的。沿路的歇脚亭个个显得幽情雅趣,间或一声鸟鸣也轻轻幽幽,这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青城天下幽”的韵味。沿着山路拾级而上,每走一程便有一座道观,道观四围翠屏环绕,曲径通幽,观内香火旺盛,青烟缭绕。行至山顶的上清宫,果见灰白胡须,仙风道骨的大师,导游不遗余力地推广道教祈福大典,可问津者寥寥,也许俗世的人们更愿意相信佛祖的庇护,而不愿自己修身养性只为今生。想起天师洞的一副楹联,上联“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下联“境由心造,后退一步自然宽”使人顿生感悟,澄怀观道,心性陡然明澈。

        几日的游走,未及体会“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古意,看来蜀人闲散的生活没能波及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的旅人,但其沧桑的历史沉积却让人有不能承受之重……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霞客”进川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