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2月22日,是武汉封城的第30天,是除夕过后的第29天,也是我在家隔离的第14天。以前工作早九晚六,时间被任务填满,曾日夜祈祷希望能拥有一段超长假期,可供自己自由支配。如今,当这个梦想真的实现,却猛然发现,自己不仅没有成为时间的朋友,反而成为了时间的“奴隶”。
不知道隔着屏幕的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
认认真真制定的学习计划,不仅经常半途而废还容易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明明理智告诉我要早睡早起,却还是放不下手中的抖音和微博。等待复工的日子,不仅要远程处理工作,还要兼顾家里的一日三餐,哪怕没有厨艺也要逼着自己下(炸)厨房。日子一天天的流逝,除了体重与日俱增,其他什么也没有。看上去好像很努力,可总觉得心里慌、不踏实,想改变却又不知从何而起。
难道,就这样让时间悄悄溜走吗?动作慢基础也不是很好,真的就没有机会重写人生,成为时间管理的小能手吗?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恭喜你,你不是一个人。如果,你也希望改变现状,和时间做好朋友,恭喜你,你可找对地方了。虽然我不能解决你的问题,但是我看过的这本书---《时间管理7堂课》一定可以帮到你。
《时间管理7堂课》的作者是知识付费江湖上令人“闻风丧胆”的秋叶大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真的是太可怕了!别人只是随便聊个天,但他不一样。他聊天聊出了文章灵感素材,聊出了书籍课程构思,还聊出了业务增长。这不,你现在看到的这本书就是他平时刻意练习积累的成果。
职场在线教育和自媒体都只是他的副业,他的本职工作是一名高校副教授。尽管身兼数职,秋叶大叔却依然保持可观的产出能量。但谁不都是从青铜打怪升级到王者的呢?你的困扰他都曾遇到过,并且成功解决了。
这本书并不是一碗心灵鸡汤,它是一本0基础、简单易懂且可操作的“厨房秘籍”。是一本普通人看完后,坚持实践也会带来改变的工具书。下面的三点建议希望可以改变你的认知,让你快速了解高效时间管理的基本逻辑。
一、安抚内心的情绪小孩,成就快乐高效的大人
提到情绪,《围城》的作者钱钟书曾说,“那些我们花了很久才想明白的事,总是被偶尔的情绪失控全部推翻。” 你看,哪怕是知识渊博如钱老,也同样会因情绪不稳定,打乱自己的时间节奏而心烦意乱。
的确,生活中存在一些让人倍感压力与无奈的事实。如果我们无法排解情绪,就会一直陷入情感的漩涡,花费大量且不必要的时间与自己对抗。这样不仅让人忧虑,还容易将我们从重要的事情中剥离开来。
由此可见,优秀的时间管理者要学会安抚自己的情绪。而安抚情绪的第一步是清楚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特征,找到符合个人特点的时间管理法。
参考由威廉·莫尔顿·马斯顿提出的DISC行为分析理论,我发现,我就是拖延症患者和消极完美主义者。嘴上总说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但实际上是因为自己害怕失败,害怕做决定,所以从来不敢迈出重要的第一步,更加无法坚持下去。
比如,在设定早起目标的时候,经常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希望有人带领我共同完成。反而忘记了其实自己作为独立个体应该有的姿态。
除了点头如捣蒜式的赞同,我尝试根据书中提到不同行为风格人的提升侧重点,对自己的情绪进行了梳理。屏幕对面的你,也可以参考下图,看看自己在哪一类啊。
我的做法如下:
1. 联系场景,着重记录自己容易情绪崩溃的瞬间。像剥洋葱一样,问自己究竟是被复杂难度系 数大的任务吓跑了,还是因为与不同风格人交流不畅带来的烦恼,方便对症下药。
2. 不要放过自己情绪状态好的例子,认真表扬自己,哪怕只是小小的进步感受,也值得记录在 你的快乐日记中。
3. 借助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状态与别人互动。也许换个视角,事情并没有你想的这么糟糕。
刚开始,我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变化。但随着记录数据增加,越来越能发现自己的情绪需求。当我知道任务太复杂,担心自己无法胜任的时候,就会把大任务拆分成简单的最小级。从小事开始做起,让我更加有信心。小碎步前行比犹豫不决停留在原地真的好太多了!!因为有了各种碰撞,你才可以更快的找到自己的方向呀。
情绪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而我们也不可能一直保持理性。认识到自己的软肋,接纳自己的不足,轻装上阵,才有可能在高效管理时间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调整好了情绪,我们还需要知道使用怎样的日程表去管理时间,才可以提高效率。
二、 以时间为导向,带你玩转牛人日程表
好的时间管理,离不开对时间的记录与规划。但究竟什么样的时间记录才是合理的呢?什么样的内容需要被规划在日程表中呢?我们又该如何将制定好的日程表践行下去呢?
书中,作者提出了两种不同工作模式的对比。下图清晰的展示出以“时间”和“事件”为中心,人们管理时间的思维模式差异到底在哪里。
我们会发现,以事件为中心的日程规划,本质上是以事件为主语,通过事件将每个时间段链接起来。如果真的遇到紧急情况,也只能被动的接受事件的安排
反观以时间为中心的日程规划,它向我们展示出了相反的“链接”逻辑。首先规划者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单位产出值,他把每个时间段落看成可以组合的单元格,根据自己的节奏,自由调配。在这里你会发现,时间的指挥棒是真真切切的握在自己手中。
没看到这个模式之前,我还暗自庆幸,以为自己在本子上的记录是有效的。但仔细对比背后的思维,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是典型的事件导向者啊!
我习惯性的把重要的事情一件一件的写在表单上,把复杂的大事项拆分成小任务。但就因为只看到事项的优先级,反而忽略了这些事项对应的工作时间段了。这基本上就是看心情。可怕的是,一旦事情多起来,我不仅情绪紧张,还容易遗漏。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立马翻出小本子对之前的日程表进行修改。本子左边把近一周的工作和生活事项列出来,右边是我列举的平时工作的无缝衔接时间段和之前数据预估的产出时间。根据作者对时间的分类,将重要的事项纳入到既定的时间段,将必须要处理的工作划分给简单的时间段。同时给自己留有一些弹性和储备精力的时间。
为了增强日程表的可读性,我用Excel完成了简易日程表,参见下图。
红色:高效/既定时间段 ,蓝色:简单时间段, 土黄色: 放松储备精力。每个任务的时间段都留有一些弹性,同时也可以根据情况随时替换。
这下,我在日程表单上看到的不再是一个个被拆分的事项了,而是灵活可调度、可组合的时间单元格。无缝时间段的记录也督促我开始思考和动态调整自己的高效时间。让合适的事情填充到合适的时间里面,而你就是那个拿着时间指挥棒的人。
三、 借助场景,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
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它可以干什么呢?
昨天微博出现了山东King的热搜,有不少网友用各地方言打卡模仿。我点开才发现,这原来是一位山东男子用六十秒结合山东话和英语对一位女子说了一大段信息量超大的表白。很多人吐槽那位男子奇葩的择偶观,还有人说,一分钟完全说不完啊,这大哥怕是练过口条的吧。
突然想到,我完全没有意识到生活中的几个一分钟、三分钟和五分钟可以拿来做什么。甚至,没有把这些零碎的时间与我当前推进的重要任务联系起来。就算有碎片化时间的意识,基本上都贡献给微博、抖音或是淘宝了。而且一旦沉迷其中,不可自拔,还会占据更多高效时间。
书中作者是采用了场景化的思维,给那些细小的、原本不受我们重视的碎片化时间赋予了多重用途。时间本来没有明确的意义,但是特定场景下的时间,我们会给它自动带入意义背景。我们可以参考下图,发散思维想一想,一分钟究竟可以干什么呢。
借由场景化的思维,我把一天中出现的碎片化时间的场景都写在本子上。就像高中头脑风暴的话题讨论,展开联想。
拿我最近比较关注的事项来说,阅读打卡和完成思维导图笔记。
一分钟可以截图保存做导图需要的图片素材,可以将导图导出并上传。三分钟可以在打卡作业区看看优秀的分享作业,互评点赞,也可以在交流群里发掘一个亮点素材或是表情包。五分钟可以针对优秀的作业提炼出逻辑思路,并记下要点。哇塞,仔细一看,还能完成不少事儿啊。
通过场景思维,你会发现一分钟的作用远比你现象中还要多。而我们的碎片化时间,也不会因为零散而失去使用的意义。
四、写在最后的话
以上三点妙招是我在阅读《时间写作7堂课》时的一些小小感悟。这本书真的是一个大宝藏,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制定大目标、如何管理好自己的精力和提高效率的好方法,这些精彩内容还等待你自己主动去探索发现啦。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因为拖延、焦虑和完美主义而深受困扰。也因为过度自责和令人讨厌的坏情绪让身边的家人为我担心。如今心情平静,回过去看,发现自己着实有些幼稚。这也说明,改变需要一点时间。感谢之前包容我的家人朋友们。
《时间管理7堂课》这本书虽短小精悍,但它让我明白关于时间的选择权原来在自己手里,人生亦是如此。你永远都有选择,你永远都可以选择变得更好一点。
如果你看完了这本书,你还是有些迷茫,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秋叶大叔”。你可以点击秋叶书友会,和我们一起阅读打卡,分享输出。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希望屏幕对面的你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Time Z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