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战国时期,楚国被秦国灭国,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跳汨罗江自尽。老百姓听说后,都很伤心,相约在这一天去江边凭吊屈原。
为了保护他的尸首,有的扔饭团喂鱼,有的倒雄黄酒想灌醉水兽。后来,这一天就成了端午节,用来纪念屈原。
上学时,是不是都这么学的?
然而,端午节并不是因为屈原才有的!
其实,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端午节啦,屈原他自己都过端午节。
端午节的前世今生
农历五月,天气又潮湿又炎热,细菌滋长,五毒丛生,人就特别容易染病。所以在古代,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大家都觉得不吉利。
而五月初五,就是恶月中的恶日,战国时的孟尝君,就是这一天出生的。他一生下来,爹爹就下令:把他干掉!最后还是妈妈把他偷偷养了下来。
五月初五这天,为了防虫防病,各种办法都用上啦:用香草洗澡、携带香囊、喝雄黄酒、挂菖蒲……这些习俗流传下来,人们就给五月初五这天起了一个专门的名字:端午。
历史上很多人的故事都和端午有关,比如屈原、伍子胥、介子推、越王勾践、曹娥等。端午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纪念日。
为什么现在一提到端午节,大家只想到屈原呢?主要是因为,屈原不仅文章写得好,还很爱国,值得后人学习,所以占据端午节C位。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中秋、端午)之一的端午节,和娃怎么过才最有意义?继续看喽~
你了解端午代言人屈大夫吗?
讲故事,是帮娃生动快速了解节日的好办法,比如《汉声中国童话》中五月的故事那本,就有《汨罗江畔的诗人》这篇。
爸爸妈妈给娃讲屈原的故事时,“爱国诗人、政治家,因为国家沦陷而自杀了。”这样一句话就把端午节代言人屈原概括了吗?
屈原,屈大夫,历史上有头有脸的老文艺青年,用生命去爱国,被梁启超推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我们和娃一起多了解一些吧。
体恤民众的皇亲国戚
屈原是楚国人,某一任楚王的后代,也算是个皇亲国戚贝勒爷,跟“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类似哦。
他内政上主张举贤修法,外交上力主联齐抗秦,文学上创作骚体新诗。
可能改变历史
屈原生活的时代,是东周(战国)后期,这时中原有七大强国:秦、齐、燕、楚、韩、赵、魏,他们就是战国七雄。
其中秦国已经变成了头等强国,正在着手建立天下一统,秦王派出张仪,凭借“连横”策略和高超的外交手段逐个分化六国。
屈原曾经力劝楚怀王杀掉张仪,可惜楚王没听,试想如果当时楚王听了屈原一言,那屈大夫便不只是诗人这么简单,可能要改变历史啦。
有文化的“风骚”
屈原开辟了一种新的文体格式,叫“楚辞”,也叫“骚体”。当时北方有《诗经》,南方有《楚辞》,二者并称“风骚”。《楚辞》代表作《离骚》中有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粽情端午
味道总能留下深刻的记忆,乡愁就是家乡菜的味道。带有节令气质的粽子,就是端午节的味道。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是很有仪式感的家庭活动。
你家爱吃甜粽还是咸粽?一年一度的甜咸党之争赶上节日热点,必然成为饭桌话题。
南咸北甜的传统风味,源自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从农耕文明走到工业文明,技术的进步使得粽子不再局限于地域和时令,各个家庭的口味,也花样翻新,不再单一。
如今,快节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几千年来一直都具有礼仪节令气质的食物,变成一种日常的主食。
粽子1.0版
夏至节气,是白天最长的一天。古代阴阳学说认为,白天为阳,夜晚为阴,夏至堪称“阳顶天”。人们在这天组织祭祀活动。供品用竹叶包上米,做成牛角的样子,还给供品起了个名字:角黍。这就是粽子的1.0版本。
粽子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今年的粽子有没有吃出文化的味道?
舌尖上的粽子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也介绍了粽子
端午节的花式打开方式
游戏、活动等参与性的体验,最让娃印象深刻。各地有多样的饶有趣味的民风民俗活动,带娃体验一下吧。
五月五,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菖蒲、佩香囊、洗草药水、画额、拴五色丝线、拜神祭祖……你的家乡有什么特色风俗?
端午节主题小手工
除了风俗的体验,还可以和娃一起做节日主题小手工。创意无限花样翻新的橡皮泥必然出镜,娃自己做粽子超有成就感,详见下图。
做小手工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也不是为了做好后拍美图发朋友圈,重要的是过程中的引导,最能激发娃动脑思考。
比如引导观察,做之前看看粽子什么样子,叶子什么样,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纹路……
再比如引导创意,给粽子做出表情吧,你觉得什么馅料的粽子好吃,设计一下吧,你觉得卡通粽子有什么好玩的故事,你来讲讲吧……
做小手工好处多多,锻炼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这种老生常谈就不赘述啦。
文末,祭出C大调家自己包的粽子,红枣花生红豆甜粽和五花肉咸粽,北方老婆南方老公各选所爱。
祝大家端午安康,疫情消散,山河无恙。
扫我,启蒙娃的聪明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