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七㉚
㉚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陈,陈国。司败是一个官职,陈国有一个司败,问孔子了一句话,这句话,实在是来难为孔子的,问孔子:“昭公,知礼乎?”昭公,鲁昭公。孔夫子本身是鲁国人,想一想,如果我们遇到了这样的场景,有人问我们的国君知礼乎,我们要怎样回答呢?孔夫子给了肯定的答案。
孔子曰:“知礼。”孔子退,讲完了这句话以后,孔夫子退出离开了这里。这个时候陈国的司败并没有结束,有了下一步的动作。
“揖巫马期而进之”,揖就是作揖。巫马期是孔夫子的弟子,巫马是一个官职,掌管医治马匹的官职,期是他的字,叫子期,所以他的名字是以官来代替姓的,叫做巫马期。而进之,走进了他的身边,“曰”,开始讲话了。
“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我们再来看整个这句话,他作揖走进了巫马期的身边,问了一句话:“我听说君子是不偏私的,难道君子也有偏私的时候?”这句话在说孔子,众所周知,大家都认为孔子是一个君子,所以这个时候说了这样的话,看来君子也是偏私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君取于吴,指的是鲁昭公,鲁君。吴,是娶了一位吴国的女子做夫人。我们讲一下吴国的来历,吴国是周文王的伯父的后代,也就是姬姓。
我们再看看鲁国,鲁国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公的封地,也就是周公的后代,姬姓,古礼同姓是不能相结合的。谓之吴孟子,吴国的这位女子,字叫孟子,所以说全名应该是姬孟子,姬姓,可是为了掩人耳目,改成了吴孟子,以国为姓。
我们再来看这句话,陈国的司败为何会讲孔夫子偏私呢?鲁昭公娶吴国的同姓女子为夫人,本身就是违背礼制的,为了掩人耳目,给她改名字叫做吴孟子。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如果说鲁昭公是知礼的,那么还有谁是不知礼的呢?言下之意说,鲁昭公明明不知礼,违背礼制,但是我问孔子,昭君知礼乎,孔子却答知礼,君子是不偏私的,可是孔子为何偏私?
“巫马期以告”,巫马期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孔子。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孔夫子听到了后面的事情以后,说了一句话,“我很幸运,我有过错的时候,一定会被人知道,会被人指出来的。”
我们来延伸这句话,首先孔夫子知不知道自己错了?知道。自己也说:“苟有过,人必知之”,我有了过错,别人一定会知道的,一定会被指出来的。所以这句话也就说明了,在孔子的心中,鲁昭公当然不知礼。
但是作为孔夫子,他怎能去讲自己的国君不知礼呢?这本身就是一种违背礼的行为,违背礼的言语,故而孔夫子一定会讲他知礼,只不过我自己来背负,我自己背负一个非君子之名,但是我也不能妄议自己的国君。
我们来看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在回顾人生当中,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看看我们很多人是怎么做的。非议自己的领导,当着别人怎么讲,我的领导不识才,我的领导心太黑,我的领导利欲熏心。是不是经常讲领导的坏话?
更有甚者,当着别人的面,讲自己父母的不好,说我父母有什么样的缺点,我父母有什么样的脾气,我父母做了哪些不好的事情。还有呢?我们当着朋友的面,讲其他朋友的不好,我们当着闺蜜的面,当着朋友的面,当着兄弟的面,讲自己另一半的不好。
这里要注意,当我们讲身边人不好的时候,别人听到了,会是一种什么感受呢?我们来换位思考一下。一个人吐槽他的父母,我们会觉得这是一个很孝顺的人吗?如果一个人,当我们的面去讲其他朋友的不好,我们会觉得他是一位很讲诚信之人吗?
我们会不会担心,他当着别人也会讲我们的不好。如果一个人当我们的面,总去讲他领导的不好,过去那些领导的不足和问题,我们会觉得他是一位忠诚之人吗?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事情。
可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往往很多人都是这样去做的,我们不停地去吐槽身边的人,不停地去诋毁身边的人。我们逞了一时的口舌之快,我们觉得我们在义正辞严,我们觉得我们讲的是事实。
孰不知,在智慧人的眼中,把我们看得清清楚楚,不会有人和我们交心的,我们这样做,实在是把自己置于不仁不义之地。只是我们自己不清楚,我们自己看不明白。所以我们再来《论语》当中,来体会这句话。
如果孔子回答陈国的司败,说昭公不知礼,难道其他人会说孔子真的有君子之风,会吗?这个人会回到自己的陈国,怎么讲?说你看,鲁昭公确实是不知礼,连孔子都说他的国君根本就不知礼。你又把鲁昭公置于何地,你又把自己置于何地?
所以生活当中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不要认为我们去吐槽身边的人,吐槽我过去的领导,吐槽我现在的领导,在说我父母的不是,在说我身边朋友的不好,会显得我们自己是一个正直的人,实则是不仁、不义。
我们再返回来,看一下孔子是如何思维的。当听到巫马期来和他讲了整件事情以后,孔夫子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丘也幸,说我太幸运了,一旦我有过错的时候,就会被人指出来,就会被人看到”,所以这里又体现了两点孔子的豁达。
第一点,知道自己是有过错的,知道自己这件事情是不对的;第二点,孔夫子觉得这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所以这是一般人的思维所不具备的。比如说我们在生活当中,我们第一印象会怎样说?这陈国的司败有意刁难我,他问我这样的问题,你让我如何作答?
这里孔子一句都没有指责陈国的司败,而是在说,自己真的很幸运,我有问题的时候就会被人知道,就会被人指正,所以我才能去修改,才能去修正自己。所以看到孔夫子是非常豁达的,并且同时也很担当。
我宁愿让别人说我偏私,说我不是君子之风,我也不能从我的口里说昭公不知礼,这是做一个臣子不应该做的事情。再看看我们的人生当中,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很多时候我们一定要有所担当的。
比如说,对待自己的父母,有人误解我们父母的时候,我们要替父母去担当。有的时候误解我们身边的朋友的时候,必要之时我们要去担当。你在一个企业当中,有的时候我们要去担当一些误解,不去和别人争论是非对错,有的时候其实对和错并没有那么重要。
孔子却回答说他不知礼,或者去回他知礼,这个事情的对和错,并没有那么重要。我们再看看,在生活当中不是一样的吗?有的时候我们难免会被误解,被同事误解,说你只是拍领导的马屁。
被领导误解,说你是不是这件事情藏了一个什么样的私心,是不是你并没有努力。被朋友误解,说你上次说那个话是不是针对我。被父母误解,甚至被爱人误解,被孩子误解,实属正常不过的事情。
所以当我们心性豁达之时,不会在意那么多是非对错之事。该豁达的时候,豁达,从容去面对,该担当的时候就去担当。反而如果我们是孔夫子的思维,会觉得这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这是一个可以检验我们不足的时候,可以用来修身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