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三重门》

从旧书店里淘回来了这本书,它就在最角落的一堆“5元书”里,和一堆未曾听闻的青春文学放在一起,书店里最廉价的就是5元了,而那堆青春文学,就如同一个毫无名气的普通人,曾经在日记本里写下的胡思乱想和冗杂流水账。但是,我知道,《三重门》不是这样一本书,甚至相反,它是一本反青春文学的书,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所谓青春文学的排斥和鄙夷。

第一次读的时候,我在念高中,2007年,新概念作文这个东西还有余温,用电子书读的我心血澎湃,也在深夜里暗自神伤。这小说不太像小说,简直就是一个在我身边的朋友,给我喝多了讲述的话,因为文笔太像喝多了大放厥词的感觉了,忍不住想和他对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底什么更重要,其实已经没有必要争论了,因为这两者其实都不是很重要,却又都很重要。不重要是因为很多人做到了,却没什么卵用,无非是用更多的东西来武装自己,让自己的愚蠢和盲从变得更有价值。而重要,也还是因为如此,假设没有了那些虚无,很多人的一生恐怕更加无以为继,浑浑噩噩。所以,这真的是一件很悲观的事情。然而有一些悲观到极致的人,却能从中取乐。而韩寒,就是那么一个人。

反套路,是韩寒通篇都在秉持的手法。见面未必就是风花雪月,花前月下,也可能是没吃早餐的人遇到另一个人的面包,还得假装矜持地啃完,貌似绅士地去做那么一件可能会令自己显得很low的事。而女神终究一直是女神,受人喜欢的女生,一向是被很多人所喜欢,就如同太阳总是会被很多人信仰一般。Susan这个名字就很特别,看完整本书,你都不知道她中文名叫什么,虽然她确实有外国的那一部分原因,但是这点也很令人不得不思索,英文名字是不是象征了自己对于某些东西的态度呢。当然,这可能是我过分解读了。

解读有无必要,过分解读又如何?

学校这个组织,是学生时代所无法避免的冲突主体。老师,教导主任,教育局等等,都是。胸无半点墨,却好为人师,文化水平有限却得装出博学的样子固然可恶,却也着实无奈。受到其中对于教育局的描写的影响,我也回温了过去一些经历过的政策,深深明白一些关于社会和心理学的感受,站在了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确实不一样,然而,那份伤感,确实从始至终未曾丢失。

韩寒讽刺教育的情形,真的很像鲁迅那时候所做的事情。穿着棉袄洗澡这件事,很蛋疼的,但是有些时候,碍于所谓的社会规则,都得穿着棉袄洗澡,这就很无奈了。而韩寒所做的事情,不是说一下子全把棉袄去掉,也不是说不洗澡了,而是让人们能够意识到,穿着棉袄洗澡这件事儿,就tm离谱。

因为梁实秋被鲁迅骂过,教材里就没有梁实秋的文章,这件事本来我以为在2000年以前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到现在应该很开明了,没曾想,现在的白色恐怖变本加厉。但凡这个人有污点,他的所有作品都面临封禁,而如果想要打倒一个人,就只需要从他过去的某一两件小事中挖出他卑劣的一面,从而全盘否定他这个人,然后,他的所有作品都被封禁。

我们都知道,社会是发展的,而人也是。有由好变坏,也有由坏变好,但是那永远不是固定的状态,哪怕,他死了,那个状态也一直在变。而社会上的人们总认为,人应该是完美且没有任何瑕疵,在此后决上,还得是从生而为圣,一出场,必须拯救猫咪。

韩寒就写了一个没什么成就,闪光点也突出,甚至小毛病一堆的人,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中,他只是其中的一员,如果不是作者撵出来,他跟路人甲没有任何区别。而这,就是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组成的一份子,所活成的样子。普通,才是人的本质,而出彩,确实一个人认识到如此并为之愤怒的表现。

发现韩寒,并且为之出书,这件事儿还是挺摇滚的。但是后面消失的他,估计也是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直到后面作为导演的出场。这是他的成长,也是我作为一个读者的方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读《三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