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秋日时光day6

        从西双版纳州政府景洪-‘’黎明之城‘’中迎来黎明。今日寒露,窗外大雨,雷声阵阵,看来秋分三候之‘’一候雷始收声‘’与亚热带无关。

      雷雨过后前往中缅边境,这几天游走在金三角边缘,今天再深入一点,了解生活在金三角人们的日常。

      从景洪到中缅边境打洛口岸134公里,两个检查站查验身份证,看来不带身份证真是寸步难行。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下设两县,勐海和勐腊。途经勐海,普洱茶树的故乡,路边指示牌标有《猎毒人》楚门的拍摄景地,也不知《玉观音》的拍摄地在哪儿。山路弯弯曲曲,山林叠嶂,越走植被越密,到了边境全然已是亚热带雨林风光。这个被丛林包围的地方,本身就披着神秘的外衣,也为犯罪提供了天然庇护。地势平缓下来有一块山峦环绕的小盆地,稻田绿茵,云低到田边。对比高山密林显的静美而珍贵。

图片发自App

        首先走入的是一个叫勐景来的寨子,勐景来是傣语,“勐”是村寨,“景来”是龙的影子。这是西双版纳500多个寨子中唯一没被汉化的寨子,因《爸爸去哪儿》在这儿拍摄而走入大众视野。澜沧江支流打洛江从寨子流过,以河心为界,另一半属于缅甸,形成自然的国境线,偷渡也就是有个泳的事儿。江对岸是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的首府小勐拉,寨里村民与缅甸掸族边民来往频繁,互相通婚,傣掸混居,因而有“中缅第一寨”之称。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傣族男嫁女娶,女尊男卑。傣文却是传男不传女,村里有一座佛寺,所有男童六七岁都必须剃度出家,在佛寺的贝叶书院里学习傣文、佛经和贝叶文化,最少要三个月,类似兵役制度。

图片发自App

        傣族分布在中国缅甸老挝,原属一家,因战火和政治而分割。最幸福的当属西双版纳傣族。江对面的缅甸小勐拉的电力资源、网络资源、农作物种子、种植技艺都是西双版纳政府支持,因为他们只会种植罂粟,精准扶贫也不过如此吧。近在咫尺坐落在缅甸境内的中缅友谊大金塔是这种授之以渔的见证。

图片发自App

        勐景来虽说是个自然村落,流水潺潺环绕,更像一个花园,不时出入在游人脚旁溜溜哒哒的鸡和高亢的鸡鸣提醒游人这是一个村落。男编竹女陶艺,铁艺造纸纺织等农耕时代的工艺显示着这里的古朴。置身其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种恍惚的感觉,异国风情、现代文明、手工作业相互交融互不违和。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古语说‘’独树不成林‘’,那么能成林的独木必然是风景。距勐景来寨子不远的‘‘独树成林’’是多雨高温的亚热带气候造就的独有景观。独树是一颗树龄900多年的古榕树,树前一个秋千两侧坐了两只孔雀,漠然地看着前来留影的甲乙丙丁。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缅甸长颈族,曾在《中国国家地理》上看到过,在‘‘独树成林‘’景区还真遇到两个长颈族女孩,属景区特色,满足游人猎奇的心。长颈族女孩五岁开始颈上加圈,一直到25岁,颈越长越美。一生只在生孩子和去世时才能取下来,其余时间吃饭睡觉都扛在肩上,在亚热带气候炎热的夏季是何等的辛苦。看着她们不禁想起我们曾经的裹足,一种奇异习俗的背后或许都流着眼泪!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走在边境线上,界碑、国门自然是要去的。220界碑是中缅边境众多界碑之一,界碑不远处一道低栏杆就是国界,所谓一脚踏两国即如是吧。当地边防办的一块牌子提醒人们跨过去就是越境,游人们跨过去跨过来,分分钟不知出了几次国,忽然想起川普在美国与墨西哥边境修界墙,真是小气!一堵墙真能挡住偷渡吗?或许关乎不太懂的政治。而打洛国门两侧‘‘国门似铁,宾至如归’’的标语则彰显的是我大中国的自信与大度吧!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结束边境游返程,经过大大小小的缅玉商店摊贩,就要上车时,一位三十多岁的妇女了拿着一张我们在国门的照片小跑过来,原来是我们自己在拍照时,她抢拍后打印塑封的,要十元人民币,追了这么远她有点不好意思,聊了几句,知道她是缅甸人,长住在中国,每半个月回去一次,在她看来两边都是家。

        这也是一种生活。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走的秋日时光day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