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基于生活活动的园本教研活动
摘要:
幼儿园生活活动一般指幼儿入园、进餐、饮水、盥洗、入厕、午睡、离园等活动。生活活动有利于帮助幼儿在生活中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但是,目前幼儿园在生活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上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对各个年龄段生活活动的区别不明确,不知道如何把握生活活动的“管与放”。欠缺有效组织过渡环节的方法和能力。。。。。。基于生活活动的园本教研活动正式要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教师生活活动组织的能力,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一、教研要素
1.生活活动的内容。
2.生活活动的组织。
3.生活活动评价。
4.生活活动价值。
5.生活活动与其他活动的结合。
二、教研案例
(一)案例:如何变革作息制度以优化生活环节设置?
1.问题来源
过渡环节不停催促幼儿做事;
“包办代替”帮助幼儿完成生活活动内容;
急于赶环节“虎头蛇尾”,带来“忙、乱”问题。
2.教研问题分析与诊断
环节设置过多过细,影响幼儿自主性;
个班环节安排整齐划一,教师缺少自主空间;
3.教研方案
目的:解决现有制度的问题,研讨出较为科学合理的一日作息制度。
准备:
经验准备:思考生活活动实践过程中的难点和困惑;
物质准备:我园旧的《一日生活作息制度》,班级户外活动前过渡环节视频,教研记录表。
参与人员:园长,保教主任,教学中层干部,教师代表,包括小中大班教师。
过程:
(1)探索生活活动实践中的问题。
请教师观看某班级户外活动前生活活动视频片段,并谈该视频中老师哪些行为欠妥当。
联系实际,进行讨论,其他班级是否存在类似情况,还存在其他问题吗?请举例说明。
(2)研讨问题产生的原因,鼓励教师思辨和思考。
倾听视频中教师的解释,视频中做法背后的原因。
共同思考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聚焦制度做分析,分组商讨,重新制定出较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作息制度。
教研活动延伸,请教师在实际带班中尝试执行新制度,验证效果。
4.教研过程
小结出本次教研关键是修改一日作息制度,强调“弹性”一词。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需要上下五活动内容,要体现互补性和灵活性。各班可根据当天活动课程灵活安排室内及户外活动顺序或时间,但要保证幼儿饮水,加餐及午点在时间上的科学性。
5.教研活动效果及反思。
教研活动最终拟订出“滨河幼儿园幼儿一日弹性作息流程”。经过一段时间验证新的弹性作息时间流程,带来了两个改变:一是教师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开始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及课程特点灵活把握各环节安排和时间。二是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得到了社会交往的时间和机会。
(二)案例:如何优化晚离园前过渡环节的活动组织
1.问题来源
教师主要三种组织方式:一是幼儿自主选择易取放的玩具,但受材料和场地的限制,幼儿活动类型比较单一,兴趣不高;二是对幼儿做细致整理和准备,失去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机会;三是组织幼儿回顾一日活动,但活动形式与幼儿的年龄特点不符合,导致幼儿兴趣不高,参与度低。
2.教研问题分析和诊断
(1)教师对该环节的教育价值和目标不明确。
“过渡环节”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其价值有待更加合理。充分的挖掘利用。
(2)活动方式不能有效调动幼儿参与。
教师处置过渡环节普遍存在形式单一或无序的问题,没有考虑到该环节特点和幼儿需要,缺乏对活动组织形式适应性的考虑,从而造成幼儿参与度低。
3.活动方案
目的:强化教师对晚离园前过渡环节独特价值的认识;优化晚离园前过渡环节的实践策略,使幼儿成为生活的主人。
过程:(1)分析录像,发现问题,寻找原因。(2)研讨事宜的组织形式优化晚离园前过渡环节的实践策略。
4.教研过程
主持人小结:教研过程中,主要抓住晚离园前的过渡环节进行深入研讨,明确了玩离园前过度环节的组织内容,可以包括收拾整理、回顾及计划。并对每个项目内容蕴含的教育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如可以培养收拾整理的好习惯、发展幼儿自我反思能力、锻炼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等。在明确组织内容及蕴涵的教育价值基础上,我们积极思考、讨论、结合各年龄段特点,有针对性的总结出来了每一项内容的具体实时策略,包括收拾的方式,小班以教师为主,鼓励幼儿自己做,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中班采取用重点关注能力较弱的孩子的方法;大班采用同伴监督检查的方式。第二,回顾的方式:设计小组式围坐时间。第三,计划的方式,小班可以制作简单的操作板,帮助幼儿记录计划内容;中班可以根据幼儿情况制作比较复杂的操作板或者说让幼儿自己设计自己的标识;大班可以有一个自述式工作表格。
5.教研活动效果与反思
教师反思:如何结合晚离园前过渡环节价值的优化经验。以点带面,发现不同过度环节的独特价值,继续讨论生化一日生活中其他过渡环节的有效策略,是我们后续教育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案例:如何优化评价标准,保障生活活动目标的落实?
1.问题来源
在日常巡班中发现,原有的评价制度《幼儿一日作息安排》和《一日生活质量评价标准》包括《半日活动评价标准》《幼儿一日生活常规要求》《教师一日工作常规要求》等,评价重点是关注教师是否按照规定程序完成工作内容,以幼儿常规做到的百分比程度作为教师工作质量的成绩。原有的评价制度限制了幼儿和教师的发展,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发展其主动性、独特性,提高教师有效指导幼儿生活活动的能力,充分发挥生活活动的独特价值评价标准,优化势在必行。
2.教研问题分析和诊断
(1)原有评价标准过于死板。
(2)原有评价标准与课改要求相矛盾。
3.调研方案
目的:调整《一日生活质量评价标准》的一级指标;明确生活活动评价的二级指标及要点。
过程:
(1)组织教师调研座谈会,以打雪仗游戏方式交流个人对原有保教工作评价标准下生活活动组织的问题与感受,主持人小结调研结论。
(2)组织业务管理干部调研座谈会,分析管理者在运用原有评价标准对班级生活活动进行日常评价及专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结合老师调研结果对比,对”原标准”的一级指标进行调整。
(3)组织教研活动,讨论新标准中生活活动优化的依据,制定二级指标进行集体交流。
(4)头脑风暴的方式,研讨、明确生活活动评价要点。
(5)实践检验新调整的生活活动评价指标及要点。
通过业务学习解读优化后的标准。
依据优化后的评价指标及要点开展班级生活活动质量评价工作,验证优化后的标准及要点的适宜性。
以座谈会、撰写学习故事、教师成长案例的形式开展优化评价指标及要点后的效果。
4.教研过程
小提示:怎样在教研活动了解教师的真实想法?家园互动中让教师对幼儿园制度提出意见的时候,有时候就是无法彻底的畅所欲言,教研组织者可采取匿名的游戏形式,如本教研活动中的雪球游戏,消除教师的顾虑,从而能够让教师大胆表达,了解教师的真实想法。
如何利用教研有效实现制度的调整?当园所制度需要调整、修改的时候,可以进行行政教研,以此实现管理者之间意见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再开展针对教师的教研活动,倾听教师的想法,这样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教研活动效果与反思
新的评价标准,让班级活动组织灵活化,但是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师对评价要求的把握尺度不同,怎样帮助能力不同的教师都把握教研制度核心点,这是我们进一步去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案例:如何整合多种教育途径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
1.问题来源
在实践中,教师有效结合生活活动与集体活动、区域活动的能力欠缺。
2.教研问题分析与诊断
教师对各种教育途径的优势认识不足。
整合方式生硬,形式单一。
3.教研方案
目的:掌握多种教育途径整合的策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过程:交流日常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式方法,并进行效果及原因剖析。问题聚焦,研讨出整合多种教育途径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策略。
4.教研过程
小提示:如何让教育活动的讨论更深入有效?每次教研活动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能将所有问题一一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讨论,因此就需要找到共性的、亟须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体研讨,并将研讨出的方法及策略,举一反三,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最终达到帮助教师找到问题解决办法的目的。
5.教研活动效果与反思
通过借助反思式研讨,帮助教师认识到利用多种教育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师发现幼儿的不适应行为后,能够更加有意识地尝试整合多种教育途径去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如集体教学与区域游戏的有机融合,家园对接、环境暗示、社区资源、网络平台等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利用等,从而实现了让幼儿真正的将生活经验内化为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
个人感受:我非常喜欢昌平区滨河幼儿园一日活动质量评价标准,非常值得我们教师借鉴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工具,可以马上拿来就用的好标准,我将带领老师们一起认真学习此标准,然后,运用到我园日常生活中去,通过研讨学习和反思的过程,最终希望形成我园自己的一日活动质量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