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读书笔记和感悟6

(文  刘俊芳)

        今天我阅读了本书的第六章《写学生故事》。

1.为什么教师人人要写学生故事? 

      研究学生并不是班主任的“专利”,班主任专业化将成为所有教师面临的课题。因为每一个老师都面临着融洽师生关系,研究学生与学生有效沟通的问题,而写学生故事,就让教师有了抓手、切入点。通过写学生故事,促进教师深入发现学生和沉淀思考,提升德育自觉,以及育人的智慧和能力。

        写学生故事,有助于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指导者,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我们现在的教育现状是,教书和育人严重割裂,“管”的多,“育”的少,即“管理”的成分多,而忽视了育人的功能。德育教育存在边缘化的现象。确实如此,抓成绩的抓成绩,搞活动的搞活动,好像都知道德育的重要,却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德育还是五育之首吗?这是校长,也是所有老师应该深思的问题。我们平时看到的学生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甚至打架斗殴等现象,学校可以做什么,才能真正减少这些现象的发生?并不是训斥或简单开个会就能解决的问题。

2.写学生故事,可以写什么?

          教育的目标核心是受教育者者的成长和改变,让受教育者学会自律,自省,自我教育。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都是在追求受教育者内在的变化,教育看重“过程”的意义,即关注受教育者的学习,感受与体验。因此,我们应该围绕以下记录、思考和总结:

    (1)了解学生。整体而言,某个年龄段的学生有什么样的认知特点,其成长需求有哪些,进而还要关注到一个个具体的学生,如性情、家庭情况和社区环境等,老师的话语和行动想要与学生的喜怒哀乐、成长困惑产生“共振”,观察、了解学生是前提与保障。

(2)懂得学生了,才能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和环境,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指导——也就是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

(3)教育学生,说教是一种方法;管理手段的运用,是一种方法;创造情境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和发现也是一种方法……种种方法组合运用,才有可能达成教育想要的好结果。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育问题、教育方法和实施策略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

3.写学生故事,在何处“用力”?

      要在两个点上“用力”——思考教育,反思自我;研究学生,反思方法。

4.写学生故事有什么意义?

      在写学生故事过程中,通过记录学生成长故事,可以揭示教育成功的秘密,探究教育真问题,让我们直面假教育、坏教育。杨聪老师《插班生林可树》中的林可树,吴樱花老师《孩子,我看着你长大》中的宋小迪,以及张冲、周江波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就是很好的证明。

      哪些学生可以成为我们的写作对象?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后进生、问题学生这样的话题会更加有吸引力,转化成功也更加有成就感。不错,但我们不能只关注这些孩子,还要关注成绩好、心态好、行为习惯好的学生,还有“不照片不露水”的中等生。有特点的学生都可以写。

5.写学生故事,怎么写才高效?

(1)从个别学生的成长故事中完成对一些教育问题和现象的分析,总结归纳出一类学生的教育思路和方法。

(2)从“叙事”导向变为“问题研究”导向,把主要笔墨放到发现与分析普遍性的教育问题上,从学生个案故事出发提出问题,进而具体分析问题,构建解决这类教育问题的思维模式。

(3)记录要有连续性、系统性。在分析问题时,要有“系统思维”,尽量把各种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都关注到。

        周口淮阳中学的赵开中老师致力于写教育叙事,甚至将研究延伸至学生“前世”—小学初中,“后世”——读大学出国留学甚至工作。这是真正的教育研究。

(4)做“自己的”“具体的”叙事研究。通过些学生故事引导自己去思考,研究一些具体的教育问题。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比较关注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但我也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思考,我只是凭着自己的直觉和本能关怀他们,并没有形成想要思考教育问题的认识。

      读着书中那些教育案例,我也渐渐陷入沉思。 吴樱花老师的《孩子,我看着你长大》我读过,书中的“问题学生”宋小迪的形象我记忆犹新,他的身上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影子,因为身边不乏这样的学生。比如,我努力想要转化的学生霖、煜、棋,在他们身上我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耐心,却仍然没有达到收效甚微。有时候我想放弃,因为实在太累,可转念一想,我和任课老师们的努力不是也没有白费吗?霖和煜不是已经开始写作业并按时上交吗?棋不是也偶尔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吗?所以我应该高兴,应该有信心,我正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不是吗?只要努力,就不会白费。我只想在陪伴他们成长的这个阶段,能在他们心中播种下善的种子,用温暖和耐心滋润他们那桀骜不驯,无视规则,甚至冷酷的心。不管结果如何,只要我努力做了,就足够了。今后,他们仍是我特别关注的对象,我还需要和家长常沟通多交流,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读书笔记和感悟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