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论走进拉面馆或涮肉店,尤其是喝醉酒之后,到处都有人讨论创业。一个年轻人热情洋溢地鼓动同伴:“快来吧,跟着我们做这个项目,半年时间身价就翻好几倍。”当一件事流行到某种程度,就说明它离崩溃不远了,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楼市疯狂了这么久了,啥时候才崩啊)
我对网络上的“创业病”几乎熟视无睹了,以前经常还会看一些“年赚百万的项目,不做你就亏了”或者“空手套白狼,年收入百万”等标题的文章,直到后来,我都不再点开看了,因为我知道有这样的好项目别人早就闷声发大财了,就好比你在街上捡到一百块钱你会大声喊自己捡钱吗?
近两年,媒体对创业英雄的煽动性报道、政策的鼓励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让狂热情绪和投机主义日渐膨胀,从而上演了光怪陆离的创业景象。事实上,大多数人根本不适合创业。没资本、没技术、没人脉,更重要的是还没有执行力!仅凭光有梦想,有什么用?在互联网创业,想法一文钱不值。
创业是一件严肃而残酷的事情,正如雷军所说,创业不是人干的事!你可能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会怀疑自己的价值。一旦下定决心,就要不避艰险,不怕烦难。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这件事。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在万军拼杀中闯出来,闯不出来,你就是累累白骨中的一具。
创业从来不是庸人的避难所,而是强者的试金石。
你大学毕业迷茫了想创业,你和父母闹别扭了想创业,你工作干不下去了想创业,如果是这样,还是尽早洗洗睡,死了这条心吧。在你看来,这是青春期不害怕疼痛的折腾,这是年轻敢打敢拼的斗志。实际上,只不过是成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分母而已。
这些年,人们越来越热衷创业,很多创业媒体和成功者的鼓吹言论是重要原因。产生一个创业想法,找到三两好友,五分钟内搞定徐老师拿到800万融资,不到两年身价1亿。这样的故事是不是经常在很多媒体上读到?许多人晚上下班回家,回想起一天中遇到的挫折,再看到这样的人生赢家故事,难免愤愤不平——凭什么这小子运气这么好?我比他根本不差什么?! 此时此刻,创业的小火苗扑哧扑哧地往外冒。
成功者可以谦称“运气”,而旁观者如果听信了就只能踩坑。创业是一件失败概率极高的事,我们之所以在媒体上看到如此多的“成功故事”,是因为媒体常常犯一种错误——幸存者谬误。
幸存者谬误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是拿出极其小概率的事件来以偏概全。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呈现在眼前的创业成功者只是大浪淘沙中幸存下来的,而在筛选的过程中,有更多的人被淘汰不被人提起。
在选择新闻素材时,媒体会用“身价几亿”“融资成功”这样的标准来筛选文章,因此,那些失败的创业公司和创业者几乎不可能进入大众视野——因为记者编辑们知道,这样的故事不讨人喜欢,点击率很低。
不仅媒体报道不可信,成功企业家的“语录”也只能当当耳边风,听听就好了。因为企业家最擅长做事,他们能把公司经营好,但未必能思考总结出原因。而且即使他们真的能清楚地知道让自己成功的要素,但因为种种原因,常常不愿意在公众场合讲述,特别是在目前经商环境并不理想的中国。
任何一件事情,要想做成,都受许多因素共同影响,最主要的两种因素是技能与运气。在不同的事情上,运气的占比不太相同——比如写代码,运气是没用的;买彩票,运气就非常重要。在创业这项高难度挑任务中,运气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技能才是真正的胜负手。
创业需要哪些技能?不论在哪个领域,这六项技能条件都必不可缺:
对某个领域很精通,比如设计,技术、营销;
对某个行业很了解,明白消费者需求所在;
将不同的人团结在一起为同一个目标奋斗;
能管理自己的健康、精力、时间;
极强的抗压能力与心理素质;
调动资源获得帮助,主要体现在融资。
以上的几种条件,你会说你的团队可以完成,但是你要确保你的团队最后稳固牢靠。
但可悲的是,当人们熟读了创业报道,精修了马云大法,往往会产生关于创业成功概率的错觉,而低估了做成这件事所需要的技能。如此一来,失败往往在所难免。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危言耸听,但直面真相是走向成熟与成功的第一步。做好失败打算才有可能成功。在人群中,有些人有创业的天赋并且不断磨练技能,他们早晚会获得犒赏;而有些人只因为贪婪就盲目地走上了这条道路,对他们来说,好好干好眼前的工作是更好的选择。 有句话说得很好:
一个没有主见,不能判断好坏,不能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人——不适合创业。
当然,我不是劝你们不要创业,而是不让你们盲目地头脑发热地扎进创业这条不归路
。“真正的创业者”,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商场厮杀的鲜血。即使你意识到了创业的许多艰难困苦,也丝毫不会打消你的决心,因为你清楚自己的使命所在。而如果一个创业想法能被一篇文章轻易浇灭,那它根本配不上“梦想”这个词。什么时候你能看别人的失败,能看出惊得一身冷汗,那么你就可以开始了。
看到这里,如果反复拷问你自己,你还要坚持创业,那么,你或许可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