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篡改了回忆

最近在看this is us,有个情节是三胞胎中的老大一直觉得爸爸偏爱老三,妈妈偏爱老二,唯独自己受冷落。于是他带着这个“真实的”被忽视的感受一直来到了30多岁。

某一天做心里治疗时,咨询师让其邀请了家人共谈,结果当Kevin说出这个想法时,没想到却遭到了所有人的反驳。于是一个个现实被拎出来举证,他是如何被爱的,原来每个人都选择性地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包括爱。

或许在爱面前,人的贪婪常常被忽视。道德上,我希望你公平地公正地爱每个兄弟姐妹;私欲上,被偏爱会让我感受到更被关注更有价值。可是爱的无形,使得对于爱的多少感受始终受限于主观意志。

然后我就想到了自家同样是三姐妹,我们也曾为此话题争论过,评判着父母更爱谁。我认为爸爸偏爱老大,因为她自小懂事是个持家好帮手;妈妈偏爱老三,因为她年纪小会撒娇会卖萌;只有我无人关注于是孤独埋入学习中,默默成为个无需操心的隐形人。成年后我没有任何关于父母的亲密回忆,仅有的场景是我和曾祖母独坐门前,给我的忽视感受又加深了论证。后来心理学上很多问题归因到童年上,我也给自己的敏感多疑自卑找到了合理的根源,因为自小不被爱所以感受不到自我价值。

看着Kevin母亲和兄妹的反驳,我想起了也被姐妹反驳说我才是那个被偏爱的孩子,想起了母亲说我小时最粘人连洗澡都要跟进浴室。虽然这些我毫无印象,可是不代表不存在。我们见证着彼此的童年,却选择性地看到不同的场景加固成记忆,为我们的个人感受安个名正言顺的证据。既然记忆是被选择的,那就存在片面性,兼听则明,不可全信。

在做自我剖析时,加入他人视角,比如我被爱的视角,似乎理智上情感上都通了。那不妨乐观一点,父母并不完美,毕竟是第一次当父母,在多个孩子的家庭中他们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照顾不同孩子的需求。当第一个孩子哭闹时父母在安抚,第二个孩子就会开始眼红,第三个孩子试图搞些破坏来吸引注意力。当父母疲于奔波在不同孩子身边,每个孩子眼中却都只留下了父母在安抚他人的场景,旁观的记忆或许更为深刻。

想到这,我似乎也释然了。如果我有多个孩子,我肯定都很爱很爱他们,并会尽我所能让他们感受到平等的爱。我想我的父母也一样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可能篡改了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