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光,如影随形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双城记》的开篇,这位大胡子的英国人用一连串的对比让我们不禁思考这到底是个什么时代?

这个时代与过去相比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更迭速度完全是指数级的。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我们经历了从AlphaGo的智能时代到ofo的共享经济时代,再到以《逻辑思维》为代表的知识付费时代,可不管怎样更迭,都有一点不变——需要我们改变自己。

“如果你读的是专业书或教科书,不能真正叫读书,真正的读书是你读的闲书。”2015年我开始读闲书,尝试改变自己,到这个月刚好三年,所以想说说这三年我对读书的一点浅显认识。

1.不再惧怕孤独;

我从小学开始就有点自卑,人群中总是扮演着路人甲的角色,遵循着“越长大越孤单”的定理,长大后更惧怕孤独。当几个好朋友因为生活原因相继离开身边后,我意识到必须拯救自己。乔治马丁说:读书的人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在书本中可以体会到我无法经历的人生;例如看《基督山伯爵》体会埃德蒙成功复仇后的快意人生;《约翰.克里斯朵夫》中追求音乐梦想、富有生命力的人生;《苏东波传》中,苏轼被贬后“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人生。在阅读中,我调动自己生活的阅历去理解作者的孤独与想象,在他们的故事中找寻自己的影子,更深刻的去认识自己,与自己为友。

2.阅读提高对生活的认知;

都说“读书和旅行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而我要说:不读书的人,即使你走遍天涯海角,也未必能看懂世界。举个自己的例子,17年我去了湖北省博物馆,在曾侯乙展厅中,有九只鼎很精美,我们都知道一言九鼎,但见到还是挺难得的,于是相机狂拍!后来又逛回这个地方,刚好有个导游在讲解,听完之后我很汗颜。九鼎中不能全叫鼎,其中分为鼎和簋,鼎用来盛放肉食,簋用来装粮食,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体会到知识对于生活真真切切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我们在阅读中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大脑,培养独立的人格和思考能力,才能不人云亦云,不雾里看花。

3.先求量再求质;

阅读是个典型“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可有一夜暴富的思维。很多人认为读书一开始必须精读,可有多少人有精力与耐心去认真的分析文章呢?同时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如果你没有全面的认知,又怎么分析透彻呢?一个一年看5本书的人和看50本书的人,前者就可能少了45种看问题的角度,所以先求量再求质,因为有句话叫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不过一些经典著作、好书好文仍然需要我们坐下来耐心的读、反复的读,要读的明白,读出道理,有方法的精读,是对一本好书最大的尊重,同时精度也是对我们“求量”过程的提炼与检验。

4.输入与输出;

如果阅读是输入的话,那么写作、演讲等就是输出,比如我选择了写作。当头脑里输入新东西后,建议一定要选个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输出,在输出中检视自己、追问自己。输出其实是对输入的沉淀和总结,将你看到的、学到的去巩固、归纳,形成自己的东西;如果你还能将输出的作品拿出来分享,那么会收获更多,在与人探讨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同时还会增加别人对自己的认同感。

5.读书可以适当“功利”;

“读书是为了找寻内在的自己、是为了净化心灵”这话没错,但听多了让人迷茫,因为理想和现实总是有鸿沟的。生存在这个时代,我们在改变时代前需要适应时代,就像前文说的,现在是知识付费时代,那么为什么不能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学去分一杯羹呢?那些付费阅读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证明。用知识创造价值,再用价值提升自己,无可厚非,例如我会坦率的承认,我在写作的同时是希望能收到稿费的。那些认为写写字就收费是空手套白狼的,是他们没有看到别人在学习时付出的努力,当你能把阅读变成收入时,说明你的能力在提升,要么谁会白白捐钱呢?

最后我想说:改变可以发生在许多许多年后遥远的将来,也可以发生在我们拿起这本书的当下,阅读是光,愿你走在洒满阳光的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是光,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