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寸山河梦,梦里有国殇

                          ——评电影《八佰》

        2020年第一次进入电影院,是因为期待已久的电影《八佰》上映了,在20号看了最后一场点映。这场让观众满怀期待的电影,到底还是赚足了眼泪,我自认是一个毫无感情的看电影机器,但它所带给我的精神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感动是无可厚非的。

        电影导演管虎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让这段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历史再现。电影讲述淞沪会战后期,中国军队第88师452团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423名官兵,(在影片中可以了解本来蒋介石是要派出一个师的力量去守卫四行仓库,可最后却只缩减到一个营,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激战四昼夜,最后不得以过桥撤退。

        在视听语言中影片最独特的便是色彩的对比和方言的运用。

        “那边是天堂,那这边便是地狱。”一河两岸,一边是灯红酒绿,分外繁华的法租界,一边是沉寂灰暗,残垣断壁的四行仓库。仓库里的军人不允许进入租界,租界的人想象不到仓库的人过着怎样枯燥无味生活。端午,小湖北用望远镜观察着外面的世界,对面的人用望远镜观望着仓库的战争。苏州河成为了一条死亡与生存的明暗分界线。

        彼此观看的并不仅仅是租界两岸的人们,还有高悬在空中的美国飞艇。1937年,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作为中日交战的“观察员”,高官们在飞艇中用望远镜俯视着两岸众生。而无论是租界岸的市民们还是仓库中或绝望或恐惧或视死如归的战士们,对其都只有仰望的权利。

        影片始终以这种对比的方式强化空间,也是影片叙事的推动力。之于租界一岸,从开始的隔岸观火到救国热情被点燃再到最后试图突破租界桥的障碍迎接渡桥的战士们。之于仓库一岸,租界是魂牵梦萦而又终究不能抵达的乌托邦,恐惧的逃兵们试图从水中取道偷渡,却被英国士兵强制遣返,爬在窗前的小湖北,呆呆地望着隔岸的京戏出神,到最后渡桥时看到呼喊着的隔岸群众。两岸,如此相近,又如此遥远。在两岸交错的蒙太奇中,唯有观众在全知视角,其情感体验也因此在两极之间震荡。

        这部影片并没有传统影片中单一的主演形式,而是采用的群像描写模式,每一个“小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和方言特色。谢晋元的广东话,端午、小湖北的湖北方言,山东兵齐家铭和特派员的山东话,朱胜忠、羊拐的陕西方言,老铁的丹东话,小刀、蓉姐的四川方言等让整部影片更加真实,接地气。其中傲气、杀气、兵痞气的羊拐、“怕死书生”形象的老算盘,经历了一个“瓜怂”到“勇士”的老铁,这三个人物形象较为丰满的角色的碰撞加之方言的特色也是这一严肃影片的笑点所在。

        还有声誉大于信仰的谢晋元,从害怕到击打敌人飞机的端午,正义勇敢的女性角色杨惠敏等人,他们用生动的演技,让这部影片中的又让每一个“小人物”成为了主演,让每一个小人物成为了人民心中的英雄。

        在影片中也出现了很多意象和细节。其中有一个细节是山东兵擅长皮影戏,湖北而帮他修好了皮影戏的道具影人,仓库外也安排了一个真正的戏台班子。

        以皮影戏的形式用隐喻蒙太奇的手法引入常山赵子龙在长坂坡单枪匹马冲向曹营的画面。戏里是护国将军赵云面对曹操的大军七进七出,戏外,是八百壮士面对众多的日军死守仓库。

        南岸是租界的百姓和外国人围观着四行仓库的守军如何面对日军的围攻,北岸,是国军高层借以南岸的视角来寻求世界层面斡旋和帮助。

        在这里便出现了白马这一意象,贯穿了影片的始终,从开始是被小七月温驯,到惊慌逃跑,到伤痕累累归来。它是端午死后,小湖北眼中的赵子龙的白马,也是谢晋元与近卫勋对峙时的威严,它代表着人民对未来纯净世界和爱的期待。

        在楼顶竖起的红旗是一种精神的图腾,是中国向世界证明的力量,是军人可以用生命去守护的信仰;时间会无情的碾压一切,过去的会消失在我们记忆里,那些拍摄的老照片,能过留存的都是珍贵;影片最后战士们集体冲桥时,对岸的百姓彻底被点燃,在栏杆后纷纷伸出的手,便是代表了希望和力量。

        电影的每一帧都值得细细品味,画面的震撼无法用文字体现,有太多的情感无法用言语表达,只是这段刻骨铭心的的历史不能被遗忘。正逢中国人民抗战暨反法西斯胜利75周年,惟愿皓皓中华,心有家国;寸寸山河,梦有国殇。

你可能感兴趣的:(寸寸山河梦,梦里有国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