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我所在的城市最近赶上了一波政策大利好,于是政府的大规划、大战略、大引进层出不穷,一面是上层的热火朝天,“一天当三天”,一面却是民间的不明就里与不温不火。

这四十年,我们总津津乐道于歌词里唱的:“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似乎是因为这个圈,才有了后面的城和金山。

在诺贝尔奖得主科斯的《变革中国》,却给出了这个问题的另外一个视角。在科斯看来,因为深圳本身就存在非常发达的“地下交易”,加之与香港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优势,这个地方存在一股势不可挡的改革势力,所以,当政策的紧箍咒消失(弱化)以后,才有了后面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而同时代的珠海、汕头、海南特区,以及后来的霍尔果斯、喀什等经济特区,虽然政策条件比深圳有过之无不及,但因为缺乏底层基础(群众基础、商业基础),似乎就没有那么“特”了。

不仅是特区,最近一些年,各地市搞得那些“新区”“经济区”,也是败多成少。往往是政府画一块儿地,宣布,这里是经济区了,然后靠政策和税收优惠招商引资,招来以后呢?没有产业基础,没有熟练工人,没有相关配套,当税收优势消失以后(有的地方开门招商,关门打狗),这些新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就荡然无存了。

我曾随领导到广东省云浮市调研过一周。云浮市全球最大的石材贸易基地,从最开始的生产-加工-销售,到现在买全球卖全球。云浮市沿国道两排绵延几十公里的石材店,据当地接待我们的政府人员说,几乎每家每年都有上千万的营业额。前些年,政府为了规范当地的石材产业,就兴建了一些石材城,门脸漂亮、整齐划一,但奇怪的是,最终还是竞争不过路边游击队,没多久就变得门庭若市。

云浮的国道旁边的石材店,就是自下而上的,商家买什么品种,怎么摆放,全是自己说了算。东一家西一家,你卖一类、我卖一类,久而久之,形成了产业规模。

我们发现,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市场的主导地位就越强;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政府的行政引导作用就越强。改革开放四十年了,单纯靠政府引导就能发展起来的城市,我还没有找到;而靠民间经济活力支撑发展的城市,如义乌如温州,虽然不那么整齐划一、虽然不那么优美好看,却可能成为引领下一个三十年经济发展的旗帜。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