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Ⅱ》读书打卡(二十)20200330

《考试》教学实录和评析

        看完本课实录后只能用一个“妙”字来形容,虽然本课写作教学围绕考试展开,但考试的反转,给所有老师和学生一次心灵的洗涤,妙就妙在作文、作文已不再是简单的作文,而是做人的一部分。

      本课开篇以一场考试开始,为了缓解紧张而陌生的学习氛围,于老师与学生们交流了对考试的态度和看法,实则目的有二:一、打开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二、对比另类考试,突出写作内容。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于老师始终离不开“蹲下来看学生”的教学理念,建立轻松诙谐的对话氛围,帮助学生第一时间熟悉课堂,并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这一现象。

      另类考试的难忘体验

      与传统考试相比,这是一场不寻常的考试,考试要求:一、写出你最喜欢的两首古诗的题目和作者。二、默写一首诗,不写题目和作者。(三至九题略)十、读完以上各题,只做一、二两题。考试时间:五分钟。老师提醒:第一,要细心,第二,要按要求做。考试结束后,全班只有一名同学完全合格,这样的结果令所有的学生诧异,缘由当然非审题不清莫属,但逆向从结果来看,本次考试到底考什么呢?1.学生的细心程度。2.学生的审题习惯。3.传统的思维模式。4.教育的弊端——死板。

      自学生上小学一年级,他们就明白了什么是考试,怎样考试,因此,在他们小小的世界里就建立了一种习惯,拿到试卷后就拼命写写写,争分夺秒的完成。当然,这样的习惯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是很重要的,但当另类考试上演的时候,我们也反思出了其中的一些问题,或许孩子们不该走的这么快。拿于老师这次的另类考试来说,当老师的提示与试卷内容、时间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学生应该作出的反应是:这么短的时间内可以完成这些题目吗?应该有的审题习惯是:通篇浏览题目。可学生为何没有任何觉察,这值得深思,在教育的过程中,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不可忽视,但最重要的是,不能抹杀任何一个学生思考、质疑、反问的天性,不能以惯有的传统思维限制学生的精神世界。

        这堂另类的考试课给所有的教师一个警醒、一次心灵的冲击,尤其是在学生建立对世界认识的时候,我们一定让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循序渐进的渗透学习方法,而非“牵引式”、“灌输式”的照搬。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次难忘的体验、深刻的教训,正如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所说:“今天的这堂课不只是使我明白了怎样写作文、做试卷,也使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按要求去做的道理。”一直以来,学生对考试的刻板印象,决定了对今天考试的新认识,自此之后,不仅是一场考试,未来学生对于规则、要求的认识,将会成为建立人生观的一部分。这样想来,本节课触动的也是学生对于学习、生活的认知。

      朱作仁教授说:“作文教学要经过三个积累——生活的积累,感受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三者缺一不可。”当特殊教学设计充分结合了生活、感受和语言,学生一定想肆意倾吐,文便由心生。

      叶圣陶:“再念,再念,再念”

      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涵盖了习作修改的要领,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不仅要改,还要反复改,怎么改?读。一篇习作完成之后,在反复读的过程当中会发现很多问题,错别字、错误搭配、语句流畅、文章结构、思想传达、逻辑思维等。因?在学生每次写作结束后,一定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把握“再念,再念,再念”的习作修改要领。于老师不止一次在习作修改中提到这个方法,并反复实践证明了其重要性,作为老师,我们也应当将它牢记于心,传递给学生积极正确的习作修改方法。

      今日读书感悟,基于自己对本课实录的感受,同时受到本课说课与评课的启发,于永正老师的说课传达了本堂课的教学理念,张庆老师的评课则结合苏格拉底的故事,给人以深省,让我的内心深处受到了强烈的触动,希望未来的自己不忘初心,在书海里继续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Ⅱ》读书打卡(二十)202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