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天天有,最近特别多。比如近期家装改造综艺《梦想改造家》第八季的最新一期节目“二十个人的‘空巢之家’”,某位知名设计师以132万的代价为西北杜老汉改造出的“毛坯房”引发了大量网友的群嘲。
甘肃白银的杜老汉为了养老,也为了能够容纳全家二十口人团聚,请设计师为自己翻修重建住了四十年的老房子,但在设计师的改造下,花费了132万元装修费后的成品无限近似,几乎等同于红砖毛坯房,。造价高昂的红砖、在风沙严重的西北建造的镂空库房,都令广大观众目瞪口呆,B站UP主都忍不住吐槽道,这个库房让老鼠们都看傻掉,能钻的洞太多,以至选择困难症都犯了,不知道该去钻那一个。
如果说节目中呈现的“毛坯房”还只是让观众难以接受,但之后设计师在工作群里嘲笑观众们不懂艺术,就要令观众们出离愤怒了。
这位觉得自己很委屈的知名设计师或许并没有注意到,在广大观众普遍受过基础教育的当代社会,对艺术的欣赏已经变成一件非常大众的事情。艺术品之于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也早已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
起码,建筑要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这种基础原理,是观众们的常识。在美国著名教授丹尼斯•J•斯波勒所著的《感知艺术》一书中便提到:“建筑首先具有建筑物所达到实际功能,建筑物的美学特性很重要,但他们必须接受调整,以适应正经考量他们的结构设计,必须考虑到所有的实际需求。”所以镂空的库房可能很美,但是在满足实际需求上却差到连老鼠们都不知道钻那个洞才好的地步。
通过这个事件,也体现出一些专业人士对于普通观众的傲慢与偏见。当他们的作品遭受批评时,马上会以“大师之名”发出你们这些人根本不懂欣赏艺术,你们这届观众不行一类的强硬回应。
但现实是,艺术欣赏并没有像他们描述的那样高深莫测,基本上,对艺术感兴趣的读者们,只要看过几本讲述艺术的科普书,都能具备基础的艺术欣赏能力。
《感知艺术》一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教授丹尼斯•J•斯波勒,他在教学方面有人文与美术多个领域的教学经验,身兼作家、学者、艺术家数个身份,著有多本艺术指南类书籍。除了教学、写作,他还曾投身演唱事业,参与设计舞台布景与照明作品,在艺术设计、艺术鉴赏教育等方面可称是知行合一的典范,这或许也是他所写的这本艺术通识科普书至今已出至第11版的原因所在。
当然,除了作者本人非常专业、权威之外,内容足够生动、易懂,也是这本艺术欣赏科普书得以广受好评的原因之一。
身为一本写给外行看的艺术入门科普书,作者的写作态度简直亲切朴实到令读者感动的地步。全书没有任何故作高深的炫技类发言,先总述后分述的结构令艺术小白读起来也毫无压力,作者在第一章对艺术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提纲振领的概述后。从第二章到第九章,以每章介绍一种艺术形式的方式,分别对于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进行了讲述。
文字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每一章都有若干知名艺术作品作为实例出镜,尤其在如何欣赏雕塑、绘画等以前在我们看来难以理解遥不可及的艺术方面,书中不光在概念上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还举出若干实例来进行说明。论证作者观点之余,让读者对于此种艺术形式的实际表现形式也有了更准确、深入地理解。
或许是多年教学经验使然,一本科普书却生生被丹尼斯•J•斯波勒教授搞出点大学通识教材的味道。开篇的艺术史年代表镇楼,让读者对于世界艺术史先有个宏观概念这事儿已经很有课本“内味”了。
考虑到这本书的读者在翻开此书前对艺术了解不多,在讲述每种艺术形式时丹尼斯•J•斯波勒教授都会主动提出许多普通观众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每章内容中安排的自问自答环节简直不要太贴心,或说太有已经归纳好重点的课堂笔记效果了。
比如,作者会细致为你讲解,为什么歌剧总是用原本的语言来演唱,因为这样才能使最出色的演唱者将声音传唱至全世界,一旦翻译歌剧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音乐特征了。
作者还会以自己丰富的艺术经验为你解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读者可能会感兴趣的问题。
为什么衣服包含了线条结构和色彩的画,可以被称之为艺术,而另一幅包含着同样元素的画被称为插图?
在这部作品里作者使用了什么技巧来激发我的听觉以及情感?
诗人在诗里运用了什么音律,这种音律,在诗歌的清晰性吸引力和含义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建筑物的动态如何激起情感或理智反应?
雕塑家使用了什么方法,这种方法如何影响作品的外表?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问题都被编排到了书页的页眉上,读者如果对于某个问题感兴趣,可以直接翻去本页查看详情,这种编排方法让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本书的读者,能够更快更好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书中还以知识卡片的样式,向人们科普该领域某位知名专业人士的生平,或某个专业术语的概念。
更不要说,在每一章的最后,丹尼斯•J•斯波勒教授还会给出一个批评分析提纲,以某个知名艺术品为例,从几方面进行讲解,。使读者知晓在欣赏某类艺术时从哪几方面去进行分析,作者会让人们明白对于此类艺术品的分析与欣赏,从哪里进行入手,十足专业教授风范。
除此之外,作者还在本书末尾处贴心地安排了词汇表,对于书中提到的专业词汇进行了梳理和解释,让读者更方便地检索和了解专业知识。
以上这些内容的精心安排,并不会令一本艺术科普书显得类似教材似的无趣,生动有趣的描述,通俗易懂的讲解,都是这本艺术科普书的加分项。全书充分满足了有图有真相这一优质艺术科普书的基础要求,大量彩图穿插其中,让读者更容易了解作者以文字方式讲述的那些关于艺术的种种。
当然,要更好地欣赏艺术,阅读大量艺术科普书只是第一步。多学、多看、多思考,才是不断提高个人自身艺术鉴赏力的要诀。
著名画家、艺术评论家约翰·基西克在《理解艺术:5000年艺术大历史》中总结艺术欣赏六大元素: Artist, Listener, Message, Coding, Context and Media。可称是从遥远的西方与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两相呼应,英雄所见略同地论证了一把“知行合一”在艺术欣赏方面的重要。
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在其代表作《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中也说:艺术并不会藏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自说自话,而是在与欣赏者不断地交互中重现生机。因此,我们鼓励孩子们站在画作面前信马由缰地凝视与想象。而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的感知变得更敏锐,并且帮助他们把内心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艺术欣赏的外行者也完全适用。
欣赏艺术品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难,足够的好奇心与关注度,权威艺术指南图书的引导与解读,大量的观赏、尝试,都足以让我们从一个艺术小白快速进阶成为艺术爱好者,并在艺术欣赏中得到足够多的美好体验,或许,这才是艺术欣赏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