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知识体系的迷思

      最近各种文章讲知识体系实在太火,仿佛自己要是没拿思维导图画过知识体系就算白学习了。所以不少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草草看过一本书就像构建个知识体系,却茫然的发现自己只会把每章的标题抄上,觉得绝望和挫败,这岂不就是在摘抄目录?意义何在呢?
      之所以有这种情况,其实是因为大家对这件事有个迷思,仿佛学习的目的就是去构建知识体系,仅仅是去总结归纳知识,真正应该很少人去思考知识体系到底有什么用?
        构建知识体系的真正目的在于我们想明白一个问题的本质,能解释的通why-what-how,对该领域内的问题有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不是本能,也不是情绪,不盲从也不追随,而是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思考而来。我们对问题的思考,能够真正应用到实践中,能够解决了棘手的问题,或是刷新我们的思维习惯,正向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那什么是知识体系呢?知识体系是一系列组块化的知识,它是基于对关键概念的深刻理解,而形成的一系列的有意义信息的集合。就像一片片的拼图碎片,只有经过自己的再加工,这些零碎的东西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拼图。当我们在构建知识体系时,大脑是在深度主动参与,思考加深了神经回路,加之及时的复习和适当的练习,这些知识才算作真正被理解。知识在不断地被实践的过程中,对于这些知识的调用越来越流畅,慢慢的就会形成我们个人的自动化思维,也就是我们的思维习惯。
        但是当我们一开始去构建知识体系,很容易遇见以下问题:
        1.构建不了知识体系。
        发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我们阅读量太少,输入不足。一本书或一套课程对于作者来说,是他的知识体系的呈现,但对于观众来说,很难完整的学到作者的知识体系。作者能写出一本书,在这本书背后,可能是数百本数千本书的积累,是数十年钻研的累积,在冰山之下的隐知识太多了,远远不是一本书所能覆盖的。我们可能只能理解书中给出的观点,而这些观点仅仅是一些碎片,我们不知道完整的拼图是什么样子,这些碎片要拼到哪里。因为我们的知识储备过少,而新输入的这些知识过于独立,和已知的知识联系非常少,无法形成知识网络。这样的碎片,既不容易记忆,也不容易实践。所以一系列的相关阅读是非常必要的。 
      2.不知道要怎样去构建知识体系。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一些不好的问题,比如说不好的阅读方法决定了阅读速度过慢,阅读量少,阅读量少导致理解力和归纳能力偏弱,不理解核心概念,抓不住重点,找不到事情本质。而且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学习效率问题同样会影响我们对知识体系构建。
      那怎么去建这个知识体系呢?有几个建议:
        1. 持续的广泛输入
        输入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前提。如果对一个领域比较感兴趣,可以通过豆瓣、知乎或请教专业人士罗列书单,寻找一些该领域内的经典书籍,也就是需要一系列的相关阅读,只有这样,我们对一个问题的了解才足够深入,我们了解到的知识才会慢慢产生相互联系。当然由于精力的关系,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只挑选一些做精读,另一些做泛读或了解。量变引起质变,只有当输入足够多的时候,才能启发进一步的思考。书籍只是知识体系的原材料,知识体系绝不仅仅是这些书籍要点的罗列,知识体系是经过你个人加工的知识的集合。而且阅读绝不能仅局限于自己关注的领域,广泛的涉猎,更容易触发我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当然除了书籍外,经典的网络课程、专业的论坛等都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输入源。
      2.实践,不断反思优化。
      知识最好的用处就是去实践,这里的实践既可以指自我验证,也可以指复述、讨论等等。首先来说,这种真正会用到的知识,对个人来说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对这种知识的更深层次的处理加工才更有意义。基于实践的反馈,可以对知识进行验证,会让我们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这也是把知识体系进一步优化的方式。不要期待第一步就能做出完美的知识体系,随着我们知识的不断输入,相关领域甚至非相关领域都会启发我们更深的思考,我们之前的输出可以慢慢持续优化。
      3.掌握学习技巧。
      当我们的学习是有目的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去找到最高效实现目的的方法。比如这个过程中一些有用的小技巧有:
      高效的阅读方法:精读和泛读的有效结合。在刚开始读一本书前先读目录及各章节标题,以对书籍内容有整体把握。带着问题去阅读一本书。把书籍的关键内容 和自己的思考记录到笔记中,有助于大脑进行深加工。
      高效的记忆方法,通过记忆宫殿来记忆一些复杂或者不相关的内容。 24小时内确保自己对前一天学习内容有个短暂回顾,以加深印象,避免遗忘。在读完每一章节后可以合上书本,去回想本章的内容,对知识进行初步的加工。               
      4.提高学习效率
      现在社会的诱惑太多,有时候我们初心很好,但是仍难免会受到各种干扰。比如手机,比如社交等等。这就要让我们要有一些策略去减少干扰,比如使用番茄钟工作法,或者把重要的事情放到最不可能被打扰的时间段去做。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要提高学习效率,但学习是需要大量时间投入的,学习的积累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有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可能无法有短期的正反馈,但还是要持续向自己的最终目标努力和付出。
        知识体系不是思维导图,不是笔记,它是我们体系化思考的呈现。当我们有足够的输入,有足够多的思考,组块化的知识相互产生了联系,它会自然的在我们头脑中形成网络,形成我们独特的思考模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构建知识体系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