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帝内经》素问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2——治疗时如何使用补泻之法

(原文)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帝曰:善!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不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故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解读)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黄帝问:神有余和不足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岐伯说:神有余就会大笑个不停,神不足就会忧虑。如果病邪尚未与血气相杂,那么,五脏还是安定的。这时病邪还只是滞留在形体中,恶寒只是起于肌表和毫毛之间,尚未进入经络,这叫作心经的微邪。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黄帝又问:治疗时如何使用补泻之法呢?岐伯说:神有余的就刺它的小络之脉,使之出血,但不要推针深刺,更不要刺伤大的经脉,这样,神气自然就能平调。

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神不足的要看准虚络,按摩以达病所,再配合以针刺,不要使其出血,也不要使其气外泄,只是疏通它的经脉,神气就平调了。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黄帝说:针刺微邪应该如何?岐伯说:按摩病处,不能停下,针刺时不向深处推针,只是导移病人之气,使之充足,神气就可得到恢复。

帝曰:善!有余不足奈何?黄帝道:很好!气有余和不足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不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岐伯说:气有余就喘咳、上逆;气不足就鼻息不畅、气短。如果邪气尚未与气血相杂,那么五脏还是安宁的这时只是皮肤微病,其势尚轻,这叫作肺气微虚。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黄帝问:补泻的方法怎样?岐伯说:气有余就泻它的经隧,但不要损伤了它的经脉,不能使它出血,不能使它泄气如气不足的,就要补它的经隧,不能使它出气。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故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黄帝又问:针刺微病时应怎样?岐伯说:应按摩病处,不要停下,同时拿针让病人看并佯说,本来应该深刺的,但刚进针时一定得改为浅刺,这样病人的精气自然贯注于内,而邪气就散乱于浅表,无处存留邪气从腠理发泄了,真气自然就能恢复正常。

今天学习了治疗时如何使用补泻之法。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黄帝内经》素问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2——治疗时如何使用补泻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