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原著书评
1、生存法则很简单,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条线,能是一条线,两者的间距就是生存机会。
王庙村是贫困县里的贫困村。农民们都有几亩地,勉强只够饱肚。“一膀子力量没地方使”,这就是农村的现状,有富余劳动力,但是没有赚钱的门路。
王庙村的出路到底在哪?这个问题延展开,相当于:穷人的出路到底在哪?
丁元英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就是两条线。
第一条线:忍人所不忍。
王庙村的农民,各有分工,有的人打磨漆面,有的人负责包装,有的人负责买板材下料。每个环节都是计件算钱。
别人干到下午六点就收工,你干到晚上12点,你的件数比别人多,那你就能赚更多钱。
说白了,就是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受别人受不了的罪。
第二条线:能人所不能。
意思是说,你做出的东西,要比同行的好。
王庙村生产的音响机柜,比工业流水线制造出来的质量都高。为什么?
最主要的是因为机柜采用的是钢琴漆面,打磨漆面非常费工夫,是农民们用一张张砂纸仔仔细细地、一遍又一遍地磨出来的。
忍是一条线,能是一条线,两者之间的间距就是王庙村村民的生存机会。
这一条生存法则,适用于每一个人。
譬如,我们在公司打工,想要升职加薪,有什么办法?就是“忍”和“能”:
忍受没完没了的加班,忍受客户一而再再而三地改方案。
能做出超越老板期待的方案,能拉到同事拉不到的客户资源。
如果能做到以上两点,我们就比别人多了一些上升的机会。
道理和知识是没用的,只是有用的一个条件,用才有用。
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问题出在哪里?
不会“用”。
你买了很多付费课程,听过很多牛人讲座,你拥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但如果不会用,用不出来,那就是一堆垃圾。
怎么才能赚到钱?叶晓明认为:有了丁元英,就有救了。有了丁元英就能用他的资源和人脉,丁元英就是他的救世主。
丁元英跟他讲过:“扶贫的本质在一个扶字,如果你根本就没打算自己站起来,老天爷来了都没用。”
这世界上本就没什么救世主。你才是你自己的救世主。
这个道理,丁元英很早就告诉叶晓明。但是,真正事到临头的时候,这个道理,叶晓明根本想都没想起来。
乐圣公司起诉格律诗,要求赔偿600万的时候,叶晓明觉得格律诗完蛋了。火急火燎地退股,一走了之。
肖亚文在这个时候,却做出全然相反的决定。她依靠自己的法律知识,推断出这场官司胜算很大。又依靠自己的商业知识,推断出格律诗必然有很好的前景,于是趁机入股,从一个普通的白领,一夜之间变成身家几百万的格律诗掌门人。
要想出人头地,最主要的,是要靠自己。这个道理,叶晓明听过,但是他并没有真正明白。
有一个词叫,知行合一。你看过的道理,要用得出来,才是真正的有用。否则就是垃圾。
3、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
这句话要分成两段来分析。
第一段: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
很多人活得随波逐流,并不清楚自己这辈子的“天命”是什么。
芮小丹的职业是刑警,这个职业吃的是青春饭,过了30岁,就干不动了。而且很危险,经常要面对穷凶极恶的罪犯,一不小心就会丢掉性命。
她当警察,是觉得威风。她并不知道自己的“天命”是什么。直到丁元英提点了她:“国家机器不缺一个迟早要被淘汰的女刑警,而社会应该多一个有非常作为的人才。”
你不知道你的天命是什么,所以你活成了你现在的样子。
就像有些人,大学毕业了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家里长辈说考公务员好,于是便听话地考了公务员。
第二段: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
芮小丹原本的职业规划是,再干两年刑警,就不干了。去德国留学,当律师。
认识丁元英之后,特别是王庙村扶贫这件事,给了她很大的思想冲击。
同样是面对乐圣公司起诉,叶晓明三人选择退股,肖亚文却选择入股。
叶晓明是弱势文化代表,肖亚文是强势文化代表,在面对同样情况,他们做出了完全相反的选择。
这件事促使芮小丹产生很强烈的写作的念头,她想探究不同文化属性之下的人生命运。
她终于找了她的天命。
如果你知道你这辈子应该怎么活,那么你就不再是现在的你。
4、女人与男人的对话方式只有两个,要么躺着,要么站着。
女人和男人对话,到底是躺着,还是站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能力。
在古城的时候,丁元英的生活水平很低,吃路边的馄饨,吃方便面。节俭度日,是因为他上千万的资产在德国冻结了。
等到解冻之后,他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他原本的计划是在柏林买一套房子,有一间特别隔音的听音室,每天把音响开到听力的极限,醉生梦死地听音乐。
芮小丹既想要养活丁元英,又想要和他站着对话。想做到这两点,她必须挣到大钱。
丁元英给她出的主意是,第一,成立文化公司,在15年内至少能够赚到上千万。第二,丁元英借给她500万,她预支这笔钱在柏林买一套房子,养着丁元英。
你想要得到一个有钱又有内涵的男人,而且你还想站着和他对话,你就得成为一个有钱又有内涵的女人。
否则,就像《三十而已》里的王漫妮。一开始就躺着和男人对话,最后也不可能站着和男人结婚。
她在游轮上初遇富豪梁正贤。后来梁正贤特意到上海找她,给了她一张酒店房卡,她便飞奔着去应约。第二次见面就发生了关系。她以为梁正贤是真爱,其实她不过是他的女友之一而已。
5、如果说养儿,就是为了防老,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了。您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那是交易。
丁元英的父亲病重,继续治疗下去意义不大,医生说很有可能会变成植物人。
丁元英说:“如果过了病危阶段,确定是植物人了,那就停止缴费,我就把氧气管子拔了。”免得父亲继续痛苦地、无尊严地活着。他这种行为,在其他人看来,就是“不孝顺”。
哥哥的态度很强硬,他坚持不能拔管子。
母亲很伤心地对丁元英说:“养儿防老,他就落得这么个下场?”
养儿防老这种传统观念,真的是对的吗?这种说法,把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变成了等价交换——我生下你,不是因为我爱你,而是我终有一天会老,我需要一个人伺候老年的我。
这是一种狭隘的、自私的观念。直到今天,依然盛行。
丁元英哥哥的做法,也很值得拿出来探讨。父亲重病成植物人,就算继续花钱救治,也不能根除父亲的痛苦,反而是延长了他的痛苦。
哥哥害怕背负一个“不孝顺”的骂名,四处借钱,给父亲延长生命。哥哥这么做,是因为害怕舆论压力,不得已而为之?还是真的深爱父亲?
丁元英对这种做法的评价是:“如果我孝顺的口碑,是以我父亲的痛苦和尊严为条件的话,我就真不知道我是个什么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