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纷呈宋王朝(第三部,第十七章,第四节)

          第十七章  励精图治乾淳治

                    第四节 两儒林

儒林是指儒家学者群体,自《史记》设“儒林列传”始,以后各正史基本设“儒林列传”。我们现代人,受吴敬梓《儒林外史》的影响,(《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总觉得“儒林”是让人厌恶的群体,实际上,“儒林”在封建社会是让人敬仰的群体。

《宋史》的“儒林传”分了八个部分,赵眘时期,我们现代人比较熟悉的人物有杨万里、陆九渊。

杨万里字廷秀,吉水人,出生于公元1127年(据〈宋史〉记载,杨万里卒于公元1206年,享年八十三岁,那么应该出生于公元1124年,但据现代学者考证,杨万里卒于公元1206年,终年为八十岁)。公元1154年,杨万里中进士,被授予赣州司户,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当时张浚被贬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拜访,张浚不见,后来杨万里通过结交张浚儿子张栻,并写信给张浚力请见面,老张这才和他见一面。张浚勉励他学业要以“正心诚意”为本,这实际是理学范畴,杨万里由此将“正心诚意”为宗旨,终身未改,还将读书房命名为“诚斋”,后来的光宗还为他书写“诚斋”二字,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

我们现代人都知道,杨万里以诗文著称于世,然而《宋史》将他列入“儒林传”,并没有将他列入“文苑传”。正是因为他除了诗人身份外,更是理学家、政治家。而理学家,属于儒家学者。杨万里很有政治抱负,拜访张浚,是否眼光长远的表现呢?事实证明他做对了。

公元1163年,张浚第二次担任宰相,即向朝廷推荐杨万里,朝廷授杨万里临安府教授,可杨万里运气不佳,因父亲过世“丁父忧”,来不及上任,后就近调任知奉新县,一县大治!公元1169年,陈俊卿、虞允文同为宰相,共同召他为国子监博士,升太常寺博士、太常寺丞、吏部右郎官、将作少监,知漳州、常州,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在广东,平定了巨盜沈师,赵眘称赞他有“仁者之勇”,打算重用他,亲自选拔他为东宫太子的侍读,按如此好形势,不出意外,太子即位后,杨万里保底也有参知政事的职位,但偏偏就出了意外。

公元1187年,赵构驾崩,赵眘欲为赵构守丧三年,为了不耽误政事,创立“议事堂”,命皇太子赵惇参决政务。杨万里力劝赵惇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太子一旦进入危机,后悔莫及,与其后悔,不如推辞。请殿下三辞五辞,万不可居议事堂。”尽管赵惇后来还是参与处理政事,杨万里这个举动获得了赵眘及太子的首肯,本来有了印象分加持。可由于杨万里性格执拗,很快就捅了娄子。

赵构还未下葬,翰林学士洪迈提出,应该将吕颐浩等配飨赵构庙庭,杨万里因为受了张浚大恩,又和张浚儿子张栻是好朋友,立即提出异议,说张浚也应该配飨赵构庙庭,本来杨万里提出自己观点倒也罢了,可他偏偏看不惯洪迈,又在奏疏里称洪迈不提张浚配飨,却提吕颐浩配飨,无异于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是谁做的好事?那是秦朝赵高的戏码啊,指鹿为马这出戏,除了赵高这个主角 还有秦二世这个配角啊!赵眘看了杨万里的奏疏,心中大怒道:“杨万里把朕当成什么人了?”结果杨万里被赶出朝廷,知筠州,杨万里犯这样的低级错误,确实不应该!

赵眘退位后,赵惇即位,杨万里被召回为秘书监,此时赵眘并未去世,对杨万里还耿耿于怀,杨万里又不知如何得罪了宰相周必大,不久便出京为江东转运副使,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朝廷欲在江南各郡流通铁钱,杨万里不同意,朝廷又不高兴,调任知赣州,杨万里心灰意冷,上疏乞求为祠禄官,以秘阁修撰身份提举万寿宫,公元1194年以宝文阁待制荣誉职务退休,公元1203年升宝谟阁直学士,公元1205年升宝谟阁学士,次年卒,赠光禄大夫。

陆九渊字子静,抚州金溪人,出生于公元1139年。自幼好学,他的好学不仅于博览,三、四岁时,他曾向父亲发问:“天地何所穷际”,其父笑而不答。笑而不答这个举动很有意思,是觉得陆九渊年龄太小,听不懂,故而不答;还是赞赏他问得好而笑,或者自己答不出而苦笑呢?

父亲不答,陆九渊就自己思索,甚至废寝忘食。他读书孜孜不倦,常在书中发现问题。例如读《论语》,就认为《有子》三章支离破碎;读程颐书,就发现程颐观点与孔子、孟子不相类似,甚或有矛盾处。又说,程颐的话,好像有伤害人的意思。

陆九渊学习古书,学到“宇宙”二字,教授者道:“上下四方为‘宇’,往古来今为‘宙’。”,他忽然省悟道:“宇宙万物的事就是自己分内之事,自己的事也是宇宙万物地事!”

陆九渊立志要做儒家的圣人,而他以为,做圣人的道理不用别寻他索,其实就在自己心中,他说道:“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陆九渊说得既玄妙又繁琐,简言之就是“心同、理同”。什么叫“心同、理同”?即以“仁义”为本心,不管何地(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何时(千百世之上、千百世之下)的圣人,都是持“仁义”这个大道理为本心的。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儒家“心学”理论,这些理论都是陆九渊年轻时得出的结论,可见陆九渊学识确实非比寻常。

公元1172年,陆九渊考中进士,此时陆九渊已三十四岁,已以“心学”理论闻名天下,士大夫争相与他交游。朝廷任命他为靖安主簿,因丁母忧,回到家乡金溪。守丧期间,远近乡里慕名前来求学问道的人越来越多,他便把故居的东偏房槐堂辟为讲堂,正式开始授徒讲学。服丧期满后,该任崇安县主簿,陆九渊并未上任,除了几次短暂的外出讲学访友,一心在家授业解惑。

公元1182年秋,因为赵眘身边官员的再次推荐,陆九渊被授予国子正的实职,他第二次来到临安,仍然在京师设堂讲学。公元1184年,陆九渊迎来了面见孝宗奏对的机会,陆九渊上陈五论,得到赵眘赏识。公元1186年,赵眘拟提拔陆九渊为将作监,但给事中王信因听闻陆九渊将揭发其为宰相爪牙,因此将陆九渊的任职命令封驳回去,十一月,陆九渊奉旨主管台州崇道观,告别了政治舞台。陆九渊又回乡江西象山书院讲学,“学者辐凑”。自号象山翁,学者称其为“象山先生”。

公元1191年,朝廷起用陆九渊为知荆门军,经过一年左右的认真治理,“政行令修,民俗为变”。宰相周必大称赞说,荆门之政是陆九渊事必亲躬的结果。知荆门是陆九渊担任的最高实职了。

公元1192年十二月,陆九渊突然对身边亲近之人到:“先父教育我们兄弟二人要心怀天下,没想到我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就要离开人世了。”又对家人道:“我将死矣!”还对下属道:“我将告终。”适逢百姓纷纷祈祷下雪,第二天,大雪翩然而下,陆九渊沐浴更衣端坐,安然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佐料:陆九渊知荆门,有几件审案的典故,颇为神奇。

一人到衙门起诉,说有人自己杀了自己的儿子,陆九渊道:“还不至于坏到这个地步!”并不追究该人,而是派人寻找该人的儿子,不久果然找到。

有人到衙门报案,说失盗了,陆九渊既不询问,也不侦查,直接出示两个人的姓名给捕快,让捕快将他们追捕归案,讯问后,两人服罪,所盗赃物全部归还失窃者,陆九渊却赦免两人罪,让其改过自新。

一天陆九渊突然对下属官吏说,某地有某人抢劫。第二天果然有人跑来报案,说遇到抢劫犯,陆九渊命官吏抓捕某人,一经审讯,不差分毫,官吏大惊,荆门人都认为陆九渊神断!

荆门每遇旱情,即请陆九渊祷告求雨,无不灵验!荆门人都很敬服!我们不禁要问,陆九渊何以神异到这个地步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彩纷呈宋王朝(第三部,第十七章,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