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49)

《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语言本身是形而下的,那么,用语言是不足以表述形而上的”道“的,所以《道德经》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照这样讲,人的大脑也是”形而下“的,大脑怎么能足以感悟道呢?古人抛弃了大脑,用玄之又玄的”心“来代替,用心去感悟同样玄之又玄的道。形而上的东西,既无法证明,又无法证伪,像近代提出的“以太”,无论用多精密的实验,都没法证明其存在。这样的话,人们完全可以认为它根本就不存在。

道家的道的问题,其实是个第一推动力的问题,它必须存在,如果它不存在,就不能解释万物是怎么来的。对这个问题没有个解释,人就混混沌沌,没有世界观,是不能让人满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必须有道,万物才能是现在这个样子,必须要有一个“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的东西来维持着,要不然世间就毫无道理可言。这样看来,道又像是近代科学讲的四种基本力一样,只有这四种基本力作用于基本粒子也就是”器“之间,世界才能是现在这个样子。

道家以一个含含混混的“道”,解决了人们世界观的问题,混混沌沌,差强人意。就因为这个,阻碍了人们更深一步的探索。但是这也不能怪道家,处在他们的时代,他们只能认识到这些,已经在巅峰了。只是后人太无能,累计了太多的经验,却不能更深刻的终结认识。

研究混沌经济学的陈平教授,将中国的文化渊源归于三点:一是道家,代表作《道德经》;二是兵家,代表作《孙子兵法》;三是儒家,代表作“四书”、“五经”。这三者对中国人的影响确实至大,但是这些代表作只是一种萌芽,是一种方向,是直观的结论,往后还应有无穷无尽的发展。而满足于当时的经典,以为不可违背,那还不如不要这些。这三者任何一点,都足够人研究一辈子,却谈不上深奥。一片树叶,也值得人去研究一辈子,而生命是有限的,岂能因为此叶而放弃广大的森林呢!

人们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只是让自己更有力,利用这些认识,去满足自身的欲望。如果完全没有欲望,这些都是无所谓的。佛、道都让人抛弃欲望,确实是直指根本的做法;只是,非有根器者,终不悟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感(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