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哪些公司可以买

(如果这是一场伴随余生的游戏,你最好早些入场)

心理学中的锚定效应常常会影响我们当下的判断。在前两年国内去杠杆叠加贸易冲突的影响下,给市场带来了10年一遇的历史性投资机会。随着去年一年估值的修复,很多公司都出现了50%甚至翻倍的上涨行情。

然后我们就会看着大幅上涨的股票感叹价格太贵,实在下不去手。很多人就手里拿着钱,希望等待下一次市场大跌的时候再买入。其实持有这种想法的人一直都有,巴菲特2017年在接受CNBC采访时也被问到相同的问题。

CNBC:很多人会说"我入场太晚了,道指已到2万点,我错过了机会,现在只能等回调。你对这类人有什么建议?

巴菲特:“他们不知道入场时机,我也不知道。如果这是一场伴随余生的游戏,你最好早些入场。那些为了等待自以为是的正确时点而徘徊不前的人,是非常错误的。我从未见过任何人能连续把握入场时机。比如你打算买一个农场,预计在10年、20年后大幅升值,那现在就该采取行动,除非农场主开价太过荒谬。

实际上,投资股票最好的方法是随着时间推移持续买进。你可以建立多元化投资,将风险分散到你所拥有的众多公司。然后再逐月、逐年买进,风险就会随时间推移更加分散。如果你迟迟不进场,就犯了一个非常可怕的错误,错失了从时间跨度上分散风险的机会。就算你这次等到了好时点,下次也不一定如此好运了。”

其实,虽然市场上出现了一段上涨,但是仍然有很多躺在那里等着我们去捡。可以说,现在的市场环境依然是“主意比钱多”的大好机会。

比如我们人人唾弃的银行股。很多人提到银行股就感觉乏味无比,什么对银行坏账的担忧,对未来增长速度的担忧,对利率市场化的担忧。一提到银行股就避而远之,更别说去投资银行股了。

但是,实际情况绝对会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截止2019年三季度,如果你从2010年开始持有银行,年化回报高达15.2%,是所有行业的投资回报中仅低于家电行业。如果从2013年持有至上个季度,银行的年化回报高达19.5%。从15年算起银行的年化回报也有10.2%,在所有行业中依然排名第3名。

看见了吧,人人唾弃的银行业长期回报在整个A股中是非常惊人的。很多人总是担心银行的坏账风险,但认真研究过就会发现,优秀银行不仅不良贷款认定非常审慎,拨备计提还有些过度,招商银行拨备覆盖率都超过400%。人们会认为利率市场化后会对银行的息差产生大的冲击。但事实上,优秀银行有能力让贷款结构向定价能力更强、利息收益更高、不良率更低的零售客户倾斜。19年前三季度招商银行的零售贷款同比增长18.75%,远高于对公5.75%的增速。三季度利润增速依然保持15%的增长,分红率维持在30%的优秀公司,市盈率依然只有10倍左右。这样的投资机会难道不让人动心吗?

同样的,保险和地产的投资机会也是显而易见的。最近在看《地产是部金融史》,房地产行业虽然有房子这个产品在销售,但它其实是类似于金融的生意。此外,房地产和保险行业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两个行业的市场空间都非常大,行业的赚钱能力都非常强。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行业中有着优秀管理层和企业文化的公司已经脱颖而出,并且在随后的比赛中会进一步扩大自己的领先优势。更重要的是,这两个行业依然处于低估状态中。

很多人对这些显而易见的优势避而不见,其中的原因,大概就是很多人所谓的“太难了”吧。

是啊,当一家保险公司手中握有几千万上亿份保单,你如何去对其内在价值进行评估?当一家地产公司同时向几百个城市进军,手中有上千个大型项目要开发,如何对这家公司进行评估?确实很难啊。

但是,对于投资来说,看清楚一个大势,比把握一万个细节来得重要。把三个大的问题搞清楚,基本上就决定了我们的投资方向。

1、这个行业的前景是否巨大?

2、这个公司是否在行业拥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3、目前这个公司的股价是否低估?

保险和地产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机会吗?只要确定了方向,至于地产一个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到底有多高,如何判断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新业务价值,如何判断剩余边际释放的速度这些细节,只要我们下功夫读个几十万字的资料,都是可以解决的。甚至都不需要你了解这些细节,牢牢把握以上的三个核心问题,投资就不会出大错。

这个市场上永远都不缺少机会,缺少的是我们发现机会的眼光和抓住机会的能力。马克吐温说,“我总是等到机会过去后才发现它是机会”。

如果你没有深入研究、长期跟踪一家公司,当他机会来临的时候你也不知道这是机会。如果没有深度研究,等机会来临的时候你也不敢重仓参与。即使你冒险参与,面对市场的波动你最终也会拿不住。市场永远不缺少机会,比机会更重要的,是我们抓住机会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在还有哪些公司可以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