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了

1894年,一场中日之间堪称生死较量的大战在黄海爆发,此战被李鸿章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被日本舰队全部消灭,清廷战败消息迅速传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列强为之惊愕,惊愕之余既兴奋又担忧,清廷的腐败无能在此一战中暴露无遗,泱泱中华大国竟败于日本一小国手中,这也就意味着列强今后可放心大胆的瓜分清国,而让列强担忧的是经此一战,日本在列强的夹缝中崛起,成为了世界强国。


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清廷失败后,日本逼迫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从中国压榨出两亿两白银,让日本这个东方小国一夜暴富,为击败清国,日本人准备十几年的时间,可以说是以举国之力才打败了清王朝,此时的日本已经外强中干,整个国家都被掏空,然而这2亿两白银却改变了日本的国运,日本人用这笔钱大肆发展工业、军事,后来居上,让世界不敢小觑。


甲午中日战争清廷战败原因分析

对于这场大战,中日双方在战争细节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记录,此战给中国打击巨大,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曾经自夸为亚洲第一强的北洋水师竟然一战即溃,败的让人猝不及防,那么这场战争清廷为何会失败呢?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北洋海军军费不足

首先,北洋海军虽然建的颇具规模,但是只是个空架子而已,李鸿章之所以不敢出战,在关键时刻畏首畏尾,就是因为他知道北洋海军的军费长期被挪用,很多武器从未更新,吓唬吓唬列强还勉强凑合,一旦真要开战,必败无疑,一旦失败,这纸糊的长城就再也吓不住列强了,清朝将重新被各国鱼肉。在甲午战争前,正好赶上慈禧太后的生日,慈禧太后为了保证自己六十大寿隆重举行,竟然挪用海军军费,此时朝中虽有多位有识之士认识到中日之间可能会爆发战争,必须加速时间购买武器弹药,但大多数奏折都被朝中谄媚之徒扣下,户部尚书翁同龢与李鸿章有仇,更不会为海军拨付军费,北洋海军之败看似是战力不足,实际上是毁于朝廷的腐败与内斗。


战前准备不足

其次,早在日本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时,就有有识之士指出日本侵略朝鲜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朝鲜背后的中国,中国虽然派袁世凯带兵进朝鲜驻军,但对于日本的险恶用心估计不足,日本为此战厉兵秣马,暗中虎视眈眈,想通过此战获得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然而清廷上下却对北洋海军的建设不以为然,甚至还有舌辩之士公开叫嚣海军军费浩大,颇为无用,不如废止。这一建议让李鸿章又气愤又担忧,对于日本系列侵略行为,清军无力抵抗,更无抵抗之心,壮士流血,英雄流泪,而庙堂之上的小人之论却甚嚣尘上。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李鸿章的政敌伺机对其大加攻击,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李鸿章虽心痛十几年苦心经营之基业毁于一旦,却更痛恨朝廷上这些只会公报私仇的小人,从战争双方的军备兵力来看,清廷虽然腐败,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日本虽然气势汹汹,却是倾举国之力,如果能长期积极备战、坚决抵抗,日军必定惨败,数十年不能翻身,而慈禧太后的享乐思想和李鸿章无奈情况下的畏手畏脚,终给日本可趁之机,一举击溃北洋水师,清王朝从此便彻底沦为了西方宰割的羔羊。


派系错综复杂,相互倾轧

再次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内政混乱,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各成一党,帝党和后党之争让朝局错综复杂,以光绪皇帝为代表的帝党主张积极抵抗,而后党则对局势态度颇为暧昧,一方面后党也想主战,但主战一旦战败,日本必将追究责任,慈禧太后最终将责任推给了光绪皇帝,自己消极怠战,坐观局势变化,慈禧太后态度不明朗、抗战不积极,导致后党官员也不肯为北洋水师出力,无论战败战胜,慈禧都将作为最终受益人,一旦战胜,慈禧便可抢夺战胜之功,一旦战败,慈禧便以此为借口,收回权力,堵住帝党的嘴,重新垂帘听政。


无论是胜是败,光绪皇帝都将必败无疑,而帝党也想通过此次大战重掌兵权,两党之间的争斗不休,使得朝局错综复杂,后党对于战争不肯出力,恨不得战败,将光绪轰下皇位,此外,北洋水师中派系复杂,比如张之洞的南洋军、曾国荃的湘军以及李鸿章的北洋军等。这些地方军队自成体系,平时喜好相互斗争、争权夺利,因此在实际的战争中不仅没有相互配合,而且出现互相抵制和拆台的情况。日军利用中国军队的这些特征进行各个击破,最终赢得了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


李鸿章的末世悲鸣

甲午中日战争之败,多败于内斗,官场的错综复杂和权力的斗争不休,使得北洋水师成为了可怜的牺牲品,晚年的李鸿章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绝望的发出了末世悲鸣: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既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茸,亦可支吾对付…”。

你可能感兴趣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