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精读——以当代视角看心学《卷上·陆澄录》18-20

【原文】:

〔18〕“虚灵不眛,众理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19〕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语如何”?

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


〔20〕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

先生曰:“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译文】:


先生说:“心灵明亮,则所有道理和万事万物便能够显现出来。心外没有道理,心外也没有万事万物。”


陆澄问:“朱熹先生曾说,人之所以学习,就是要弄明白心和理事什么。这句话先生怎么评价?”

先生答:“心既是性,性既是理。朱熹加了一个‘与’字,恐怕是将心和理分成了两件事。这要学者仔细观察体悟。”

学生又问:“每个人都有心,心便是理。为什么有的人做善事有的人做恶事呢?”

先生答:“做恶事的人,心体已被私欲蒙蔽,失去了本来面貌。”




【详解】:

第18-19强调了心学的核心要素之一“心即理”。

包括我们当下社会,许多人把修行的重心放在外物,这在阳明先生看来,是错误的方向。修行,要向内求。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要多读书,博览群书。但是是否明白读书为了什么?在快餐式读书的模式下,我们真的明白书中所表达的内容吗?我们是否用心去体悟过。可能许多人都遇到过,读完一本书刚刚合上便忘记。这便是下错了功夫。若我们理解心即理,便把重心放在内心的探求。

20段也是后期《传习录》中经常会提到的道理。心体/良知/道/天理,其实都是纯乎明亮的。但我们被许多的私欲所遮蔽,也就失去了他的通透。所以要多在内心格物,让其恢复本体明亮的面貌。自然物来便照,知其善恶。



原文摘自国学梦网站(http://www.guoxuemeng.com);译文为结合《传习录》叶圣陶点校版翻译。

详解部分系作者原创,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习录》精读——以当代视角看心学《卷上·陆澄录》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