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叫《人生七年》的BBC纪录片,它跟拍了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从他们的7岁拍到56岁以此揭示阶层壁垒有多难打破。14个孩子中一位出生在农村的孩子,考上了牛津成为这么多孩子中唯一以为从底层实现阶层跨越的案例。
原生家庭真的如此重要吗?
《圆桌派》讨论过一个话题:为什么说孩子都是父母的折射?生活中孩子的表现常常能折射出父母的水准,父母积极乐观,孩子也足够开朗,父母修养高,孩子教养好,父母习惯性逼迫,孩子就会失去幸福感。
心理学研究也早已证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哪怕你不愿意承认,可最终,每个孩子的归宿,都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
网上曾有一个北大女生休学的真实故事。
来自西部贫困县的梅丽,曾以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但不到一年,她却因为挂课被退学。复读一年后,她又顺利地考进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进入北大后,梅丽在课业中遇到了一些难题,她又选择了逃避,不停地翘课。因为害怕再次被退学沦为笑柄,就向学校申请了休学。
休学的日子里,梅丽90%以上的时间都在宿舍的床上度过。她不分晨昏,沉迷于游戏、网络小说和各类综艺节目,吃饭全靠外卖。
在同学们的眼中,她已经“废”了,而梅丽,把自己的“堕落”归咎于原生家庭的不幸:
她小学时父母就离婚了,每次去父亲家,回来都会被妈妈痛骂“白眼狼”。妈妈经常因为一点小事歇斯底里,有一次还当着女儿的面要跳楼自杀。
这些事深深地影响了梅丽的性格,她悲观执拗。
生活中遭遇一点点小挫折,就说自己原生家庭不幸、命不好,做什么事都不会好。哪怕是骑车摔破了皮,她都能牵扯出一通“宿命”论。
能考上了清华北大,这充分证明了梅丽的能力,但她还是喜欢自我贬低,遇事退缩。长此以往,没人能知道她的未来在哪里。
有人说,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到。那些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他们身上的“雪”别人看不见,只能自己躲在暗处,默默舔舐伤口。
还有一种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是感情观上的。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受原生家庭的影响,长大后对爱情和婚姻都极其不自信。
金像影后春夏,就是其中一个。她曾说:“我真的无法从我们家任何女性身上,看到婚姻幸福的影子。”
其实她对爱情是向往的,但她总担心,一旦迈入婚姻的殿堂,感情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因为她从小就看到了太多婚姻中的不幸,所以她也没有信心,能将一段婚姻经营好。
就连一向活得通透的高晓松,也离不开原生家庭的束缚。
高晓松说,自己以前不相信原生家庭这个东西,直到40岁后他才发现,自己年轻时,不喜欢别人干预,爱较劲的一面,其实都和自己的父亲有关。
他本以为,自己早就摆脱原生家庭,后来才发现,他一直没有走出来。
他和父亲的关系很差,从小没有问过父亲一个问题,也讨厌父亲对自己的干涉,这些都在有意无意影响着他……
所以很多时候,父母不会意识到,自己一个小细节,就会给孩子带去不可磨灭的影响。
原生家庭就像是一个圈,多少人挣扎了一辈子,都无法逃离。
原生家庭的4大影响,决定人的一生
原生家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影响着每个人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金钱关系、性格模式。
你会发现自己总是重复着父母的人生模式很难挣脱,你在亲密关系中也会不自觉延续父母的关系模式。
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说到:“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疗愈原生家庭,是心灵成长的第一课。
a.原生家庭影响亲密关系
曾遇到过一个非常强势的女人,童年时候她父母经常吵架,还用难听的字眼骂她。
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了公司管理层,外人看来她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但其实她跟老公的感情很淡,她还有过一段婚外情,分手之后对丈夫充满着羞愧感。
她的父母都很强势经常吵架,所以她决心要找一个温和的丈夫,但婚后又偏偏出轨了像父亲那样强势性格的人。
我们都会在生活中对父母的婚姻模式,进行无意识的模仿或者排斥,我们越是逃避就越会受到伤害。
所以,想要疗愈原生家庭创伤,第一步就是看见。
b.原生家庭影响亲子关系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原生家庭非常幸福是怎样的体验?
点赞最高的回答是:
郑渊洁写过一个小故事,大概是一个小姑娘被老师冤枉偷了别的同学钱。然后那个小姑娘第一反应就是:我要叫我父母过来。老师还挺吃惊。
小孩子真遇到大事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想到父母,并坚信父母肯定相信自己(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并帮忙解决,我想这就是一个幸福家庭成长下的典型心态吧。
一个人小时候被爱的方式,会成为他长大后“爱的模样”。
缺爱的孩子,内心往往缺乏安全感,比较脆弱,很容易自卑,总有不配得的感受,一生都在向外寻找爱。
从小被爱(不是溺爱)滋养长大的孩子,他们可以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信爱、回馈爱,内心会更强大和笃定。
c.原生家庭影响金钱关系
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赵德汉平日里省吃俭用,却在家里藏了满满一冰箱、一整床、一面墙的钱, 但是一分钱都不敢花。
事情败露之后,他说:“我们家祖祖辈辈是农民,穷怕了。”
父母如果一直跟孩子说赚钱不容易,时时提醒孩子钱都花在他们身上,孩子的内心就会有强烈的匮乏感,不敢花钱,觉得自己不配得拥有好的生活。
即便是长大后赚了很多钱,这种对金钱的匮乏感都很难消除。
d.原生家庭影响个人性格塑造
徐静蕾受的是挫折教育,爸爸管她特别严,“我爸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我身上,小时候对他除了怕,没什么其他感情。”
那些童年阴影,伴随了徐静蕾很长一段时间。
小时候的乖乖女,长大之后选择的是叛逆和反抗,徐静蕾通过不断地追求自己内心的自由,来逃脱原生家庭的枷锁。
原生家庭是我们人生的起点,绝不是终点。
当一个人对原生家庭一直充满着抱怨、憎恨、冷漠等情绪时,那将无法过好自己的人生。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赢回来
有句话说,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中,都打上了原生家庭的烙印。
然而,人生很长,有毒的童年并不一定意味着有毒的人生。
东野圭吾曾说:“命运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真正对自己负责的人,懂得走出糟糕的原生家庭,好好经营,活出一个崭新的人生。
年少时的孙俪,遭到生父抛弃,和母亲相依为命,过尽了苦日子。她曾一度恨极了父亲,更是从此,对婚姻心怀抗拒,不愿信任他人。
而邓超出生在重组家庭,家庭关系复杂,让他成长成了敏感而叛逆的“问题少年”。
可当这样的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他们组成了一个全新的家庭,儿女成双,温馨有爱。
他们小心翼翼地去爱,互相疗伤,彼此治愈,原生家庭中相似的疼痛过往让他们更懂得彼此,也因此更紧密地相依相伴,营造一个美好而温暖的家庭。
他们更懂得珍惜家人,无论多忙,都不忘陪伴家人与孩子,因为他们下定决心,不让悲剧在下一代身上重演。
“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反而成为了他们经营新家庭的经验与力量。
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出生家庭,但是我们的再生家庭,却掌握在我们手中。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所以“原生家庭”这个词出现之后,我们的不足与缺失似乎都找到了答案。
父母的打击式教育、高压政策抑或夫妻感情失和,都为我们的人格发展埋下了潜在风险。那种被称为“童年阴影”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真真实实地影响着一生。
于是有人把所有的不如意不幸福都归咎于童年创伤,认为一切糟糕的境遇与无力的现状,都需要家庭和父母来买单。
可事实上,心理学家提出“原生家庭”的概念,是为了寻求解决途径,而不仅是挖掘问题根源寻找责任方。
解决问题,远比追究责任更重要。
只有无力也无心改变现状的人,才会把一切责任都推向过去。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学会自己找回来。
这,才是对自己负责的最根本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