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风险
1.疫情加剧全球经济遭受重大打击,需求端的萎缩会逐渐传导到生产,然后是金融系统,目前来看,有一定可能造成全球性金融危机。
2.美股连涨十年,股市处于高位,高处不胜寒。目前估值已处于中等水平,情绪底难以预测。
3.政策底→市场底→经济底,三个顺序依次在外部市场上演,目前来看,政策底走到后半段,市场底也在路上了。
3.中国最先从疫情中恢复,并不代表经济恢复,世界是联通的,世界向下,中国也不会好。疫情之下,股市下行,市盈率显著下降,而企业盈利数据滞后。随之而来的股市低位下市盈率跳高,估值突然处于高位,引起下一轮的下跌,这种反身性,最危险,所以熊市难言底。
些许思考:
1.经济下滑必然导致政府调控,以维持宏观稳定。出口、消费、投资,三驾马车中,中国要做的选择很明显。所谓新基建,是为了防止投资的负面作用,基建推动产业升级,建设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引擎。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寄希望于半导体、5G、创新药,基本是在赌,2000年泡沫过后,留下来的公司寥寥无几,历史总是在重复。
2.中国人勤奋、努力、富有创新精神、不拘小节。投资就是赌国运,中国未来国运向好,这是我投资的基础。国家和公司也一样,都有自己的比较我优势。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制造业,目前在中端,国家希望走到高端,这是未来方向。
3.投资就是一个先寻找确定性再做大收益的过程,顺序乱了,终究会还给市场。在最确定的机会面前,股票也可以当做债券,并且有成长性。比如公共事业股。
4.基建近几年由于投资不会太差,房地产的调控限制了竞争因此也不会差,保险广阔的成长空间和低估值注定也不错。低估值下,业绩高稳定性而风险又可控的企业就是机会所在。
结论
1.港股A股一起买,做好规划分阶段买入,三年以上不用的钱用于投资。
2.少往人多处跑,越热点,越危险。基建、地产、保险、银行,都基本在明牌,玩的人却不多。
3.好公司少之又少,好公司又有好机会,我不觉得自己能抓得住。最近一直在谨慎地接飞刀。
4.权衡机会和风险的相对重要性,我偏向于不错失机会。只有买的低,才可以卖的低。
5.龙头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守住一隅,长期稳定赚钱。即类似于AAA债券般的企业就可以放心持有。
6.市场难测,不挨打,想吃肉,这是理想状态,基本不存在。
利益相关声明
本人权益仓位35%,目前浮亏3.1%,持仓依次为地产,基建,保险,银行,制造业。未来会逐步增加权权益仓位。
alongside
本质上 银行的“利” 都是来自于央妈的货币增发。央妈只要货币增发,银行就有“利”。让银行让利?难不成让其他企业干银行?银行让利实体是个不懂货币信用的笑话。如果依靠央妈、银行让利实体就能实现经济发展的话,那央妈直接每人发一个小目标得了。货币信用都没了,还谈什么发展经济。
货币信用都没了,资金肯定出逃,还发展经济?
CPA
没有外资,蓝筹白马就是没人要的臭狗屎。基金只会炒小炒新炒差!
财探花
触底的标志:
1.世界疫情度过高峰期,新增确诊逐步下降,各国解除封锁,物流恢复。这个需要每天关注世界疫情信息。
2. 美股大阳线大成交量,抄底资金强过抛售资金,流动性恢复。
3. 黄金开始先期上涨。
4. 原油价格企稳。
高筑墙:
持仓应防守性为主。比如用折价的期指代替现货,不但可以获得贴水的超额收益,还可以保留一部分现金,还有更好的流动性。比如用转债代替现货,不但有一定保底(高波动市场即使130以上的转债也有保底作用,因为股灾来了正股可能短期内就下跌50%,转债至少不会从130跌到65),还有T+0,无涨跌幅限制等优势获得游资青睐。
广积粮:
手里应保持较多现金,在波动中寻找投资机会,比如波动率极高时双卖期权,等待波动率下降。比如市场恐慌性断崖式下跌时,买入极度低估品种。如果再次出现2015年股灾那种A类基金都跌停的情况,你手里没现金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缓称王:
当下不宜高杠杆操作,不宜过于激进,不宜频繁追涨杀跌式操作,避免发起一把梭式的总决战。
mysteed
最近仓位上升到90%,导致仓位很分散,基本是低估就买。最近要静一下,好好算下,有些资产是短期抄底,基本20%就会跑。有些资产还要看下,设定一个时间点,比如3—6月,到时间就走。而有些是长线资产,大概率会持有至少一年,预期收益50%—500%,那么可能还需要等低点再加仓。
最好的持仓就是有3-5个长线持仓,每个持仓波段的高低点都不相同,而长期看都能有一个较高的天花板。
从资产分布看,金融,高新技术,医药类等会有更高的天花板。商品类,棉花,外糖,原油,贵金属,铜,镍,橡胶等有更高的天花板。
区别短中长期资产的分配,利用好中短期资产切换的时机,关注布局长期资产的配比与速度。
关注主体市场底部结构,关注可能的二次探底。核心的关键是估值,真正低估的资产是不用考虑牛熊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