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62)

      《四圣心源》精要(62)

                    黄岐之

                      “气滞”

[摘录1]  肺主藏气,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家之所播宣也。气以清降为性,以心火右转,则化肺气,肺气方化,而已胎阴魄,故其性清肃而降敛。实则顺降,虚则逆升,降则冲虚,升则窒塞。

[意义]  肺主藏气,所有脏腑经络之气,都来自肺气。气以清降为性,以心火右转,则化肺气,肺气方化,而孕育阴魄,因此,肺气其性清肃而降敛。实(正常)则顺降,虚(不正常)则逆升,降则冲虚(恬淡虚静之态),升则窒塞(阻塞)。

[感悟]  肺主气,心火之气化肺气,孕育阴魄,肺气其性清肃而降敛,降则冲虚,升则窒塞。

[摘录2]  君相之火,下根癸水,肺气敛之也。肺气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辛金,则生上热。凡痞闷嗳喘,吐衄痰嗽之证,皆缘肺气不降。而肺气不降之原,则在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

      肺胃不降,君相升炎,火不根水,必生下寒。气滞之证,其上宜凉,其下宜暖,凉则金收,暖则水藏。清肺热而降胃逆,固是定法,但不可以寒凉之剂,泻阳根而败胃气。盖胃逆之由,全因土湿,土湿则中气不运,是以阳明不降。但用清润之药,滋中湿而益下寒,则肺胃愈逆,上热弥增,无有愈期也。

[意义]  心与三焦之火,下降在肾水,为阳根,肺气所敛。肺气上逆,收令失政,君相之火升泄,而刑辛金(肺),则生上热。凡痞闷嗳喘,吐衄痰嗽之证,皆缘肺气不降。而肺气不降之原,则在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

      肺胃不降,君相(火)升炎,火不降藏于肾水,必生下寒。气滞之证,其上(焦)宜凉,其下(焦)宜暖,凉则金(肺)收,暖则水(肾)藏。清肺热而降胃逆,是治疗之规律,但不可以用寒凉之剂,泻阳根而败胃气。因此,胃逆之原因,是因为土湿,土湿则中气不运,阳明(胃)不降。但是用清润之药,滋中湿而益下寒,使肺胃愈逆,上热逐增,没有(好转)愈期(日期)。

[感悟]  肺敛肾藏,肺气右降,心火之气藏肾水。肺气上逆,心火升泄,生上热。痞闷嗳喘,吐衄痰嗽之证,皆缘肺气不降。肺气不降,原因是胃不降。

      肺胃不降,君相(火)升炎,火不降藏于肾水,必生下寒。气滞之证,应该清肺热而降胃逆,不可以用寒凉之剂,泻阳根而败胃气。

[摘录3]

下气汤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五味一钱 茯苓三钱 杏仁三钱,炮去皮    尖贝母二钱,去心 芍药二钱 橘皮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滞在胸膈右肋者。

[意义]

药方名:下气汤

药方: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五味一钱 茯苓三钱 杏仁三钱,炮去皮尖贝母()二钱,去心 芍药二钱 橘皮二钱

服法:煎大半杯,温服。

功能:清降肺胃,治气滞在胸膈右肋者。

[感悟]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三味和合而调理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橘皮、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五味、贝母,敛肺止咳。芍药入血分,养血敛阴,平抑肝阳。

      此方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因而复其升降之常,治愈疾病。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圣心源》精要(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