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集评注本》读书笔记十六

    《陶行知教育集评注本》,正文192~198,240~247。内容:《第一流的教育家》、《地方教育与乡村改造》、《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我之学校观》、《谈社会大学》《民主的儿童节》。 

一、我心目中的英雄

      “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需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的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李玲姐爱红姐就是这样的人。他们为了小学语文单元整合课不怕辛苦,不断探索,一心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付出了很多很多。这种魄力,是让我追随的原因。

    在她们身上我看到对孩子们无比的爱,对教育深沉的执着。三年来,跟着她们我学到了很多。

二、 “学校办的得法,便是改造社会。”

      学校教育的好坏,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会立刻显现。但一经显现,必会改变社会的风向,改变国家的发展趋势。五六十年代,中国计划经济的提出,致使一切为经济让路。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就曾写过《论五六十年代计划经济对教育的冲击》来迫切要求教育改革。改革虽有一定成效,而三十年后的人们眼中,什么最重要?

        如今的中国要求人民群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那么三十年后的中国人必会这样。国家现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提出的教育方针,必将影响三十年后的社会与国家。所以学校、教师对于和平的国家而言,更起着“国家机器”的作用。现在,在社会的关注下,教师的地位、待遇、学习条件都有了很好的提高。然而,就学习来讲,很多农村学校的老师都不敢外出,因为人手不够。如今,中西部地区不光是农村,就连许多城镇教师紧缺问题也已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教师哪里去了?又苦又累工资又低,实在难留下人。借调走的,退了休的,辞退了的,一年下来一个县不上百已经不错了,可新进来的就那么几十个,想补又补不上。为了能正常开课,学校只好招聘一些老师来做。然而招聘教师的费用,学校负担不起,新老师走了来,来了又走。教师人员不足,对学校来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学生来说,面临的问题是三天两头换老师,学习成绩一直不稳定;对于国家来说,大批本来能成为人才的孩子长成了文盲。这是多可惜的事啊!“培养乡村师资是地方教育之先决问题,不在培养人才上下工夫,一切都是空谈。”师资问题大家都在关注,可也知道解决起来并非易事。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解决这个让学校工作变得举步维艰的大难题。

三、农村教育之痛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而不生利。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必把马勒住,另找生路!”

      乡村教育的错误方向,就是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的根本原因。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一线城市人口早已饱和。拿北京来说,清理整顿外来务工人员的政府令早在2002年就已经颁发了。而不明所以的打工人员依然做着到大城市挣大钱的梦。 劳动力廉价,打工生活无法保障。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导致孩子们家庭教育缺失,盼着和爸爸妈妈见面;老人们老无人养,守着儿女寄的钱孤独终老。农村教育已经濒临瘫痪了。

      “活的教育,不是教育界或任何团体单独办得成功的。我们要有一个大规模联合,才能希望成功。”学校要与社会结合!这几年,我们不断看到很多学校与社区结合,举办各种活动。特别是我杨姐的学校令我大开眼界。郝堂小学是一所村校,但是他们学校却享誉中外。食育教育、茶道学习、种植课堂等学习方式让孩子们的学习丰富多彩,让他们的童年如花一样绽放。他们真正做到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试想,他们学校的学生能考上好的学校进行深造更好,不能考上的,也能在农村过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而目前,有多少个村子,学校都没有了!有多少孩子为了求学要走很远的路,甚至出高价到私立学校上义务教育的课!又有多少上不上下不下的农村青年,农村的活不会干,也不愿意干。到城里去当个保安、门童、保姆、建筑工人之类的底层人员!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源头的活水是生活的本领,也是感受幸福生活的能力。教会农村孩子幸福地生活,才是农村教育的出路,我杨姐正在做的,是功德无量的大事!希望有更多的农村学校行动起来,为了农村孩子们的幸福,也为了我们教育人仅存于心的信仰!

你可能感兴趣的:(《陶行知教育集评注本》读书笔记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