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算书评

城南。旧事。

当回过头来看一切过往,那时候的自己就像影子,既令人振奋,又令人无可奈何。

我从很久之前的课本上就知道了林海音,以及她的《城南旧事》,甚至于近些年来也买了这本书,可就是迟迟不肯翻开,仿佛看过之后,一切就会归于尘土。毕竟,连着旧事的必有故人,而大多数故人是一去不复返的。

书是前两日翻完的,电子版(纸质版没有拆封,收起来了)。其中的内容不长,写的人物也不多,而琐事似乎也不太繁琐。但就是这样的一本书,看下来中间留存的影子,却直叫人感慨。以至于我觉得她就像个饼,而那些年岁就是烧红了的铁在她身上烙下的印。

这本书我分成了四个部分来理解,城南、旧事、男人以及女人。

城南。

看起来只是一个居住地,实际上却是归属。

中国人总不愿意轻易背井离乡,即便背井离乡了,也希望能在那一处长久的居住下去,这种秉性像极了自然界的植物,落地生根。而另一方面,居住地很容易在脑海里形成属于它们独有的意识形态,在你还在的时候绝不作用,只有你想要离开或者已经离开,它才常常出来作祟。越是年纪轻,越容易受其触动。

作者在这本书里,以居住地为点,写了她小时候的事,在她看来,那些事或好或坏,都是极度令人怀念的。城南,不单单是故事发生的地方,更是她灵魂深处的一个家。

旧事。

看似过去,其实总萦绕在眼前,你无法单方面的宣称忘记。

书中写了不少的旧事,都是关于作者本身或者作者身边的人,我不知道作者对于这个“旧事”的描述是欣喜还是悲伤,亦或兼而有之。我很常时候感觉到作者是希望那些事都没有发生过的,但有时候又觉得作者只是在娓娓讲述,她平静的接受那一切,甚至于为熬过当时的境地而感到轻松。所以,我开始糊涂。“旧事”对于提笔时候的作者,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有旧事的,只不过大多数人绝口不提,小部分人在酒精的麻痹下絮絮不已,很少会有谁这般加以文艺加以完整的叙述出来。尤其是这本书,还写的相当细腻,即便是提到那些很伤痛的事件,作者都加以调润以至于给人的是一种伤痛过后的舒缓。让你忍不住去翻寻自己的旧事。

男人。

女人的另一边。

这是这本书中我所关注的第三个点。在之前课本上的作者的父亲跟书中另外一篇中作者的父亲,给人的感觉判若两人。当然了,这源于一个人的多面性,以及他在所处环境的表现,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者能把一个人的好坏(或者不应该说是坏,应该说是人的劣根性)两面写得如此直接,是很不容易的,尤其那个人还是她父亲。我相信若是换成世界上的每一个其他人,应该都只想写一个威严正面的父亲吧。

现在当我写到这里,我特意回想了一下,作者的两篇父亲,一篇确实是将父亲写成了父亲,而另一篇其实是将父亲写成了一个普通的男人。普通男人的那一篇,她写得很直白,将男人所有的劣根性暴露无遗。那应该是那个时代男人的“本色。”不得不说,作者的观察细微入至。

女人。

男人的另一边。

我将女人放在最后,是因为在这本书里,女人承担了大部分的角色,还是异常悲痛的角色。

首先,说说秀贞跟妞儿,一对被抛弃的母女,在世人的指指点点下终究没有逃脱过死亡的厄运;其次,作者自己的母亲,一个成天忙碌着生养以及照顾家庭重担的主妇,她甚至明知道自己丈夫出轨而无能为力;还有兰姨娘,一个风华正茂的女人成了六十多岁老头的弃妾;最后,最令人心痛的宋妈,一个勤恳工作将工资交给丈夫,最后却连一双儿女全失去了的宋妈,不仅如此,竟然还要为她暴虐丈夫继续生养。这一个又一个的存在,是社会道德的败落,亦是社会存在的剪影。

我不知道作者写这些的孩童心性的所见所得时,是否掺杂了成年后的心绪,但我知道,每个读过这本书内容的人,应该都有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一个度量。我很庆幸,有作者这样的人群,写作者这样的文章,我希望在现在的社会上,男人跟女人一样,能够淡然和谐的如天和地,阴和阳般存在。

城南。旧事。

其实不单单是作者自己的故事,更是当时社会的故事,只不过作者用她的所见所得告诉我们,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当然了,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若是多一些这样的作者跟旧事,我们何尝见不到那些过去。

:一直以来总说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一直以来也都知道自身存在的原生家庭造成的影响,但从来不曾思虑,更不敢将其一五一十描述出来。也许人真的是不怕自知,而怕自知不改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城南旧事》//算书评)